文/余遠炫
《三字經》中有一段:「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庭、魁多士」。北宋時期有位梁灝,老先生八十二歲參加進士考試,在殿試對答如流,壓倒群雄成為狀元。這位高齡八十二歲的老狀元,是中國歷史上年齡最長的狀元,因此後人直接將他的事蹟列在《三字經》中。
梁灝出生於唐朝末年,不同於唐朝國祚綿長且實力堅強,接續其政權的,卻是五個短命的朝代:梁、唐、晉、漢、周,加起來國祚僅有五十三年,開國的皇帝只想著搶糧搶錢搶女人,過著荒淫無道的日子。有歷史學家痛批,這是個人渣治國的時代,只靠拳頭說話,看不到什麼建樹。
但五代並非全然如此不堪,後周皇帝就展現了他的風度與治國能力,也為趙匡胤後來建立的宋朝奠定了基礎。但從讀書人的角度來看,從唐朝末年到五代這段時間,政權此起彼落,科舉時有時無,在顛沛流離的動盪時代,能安身顧家就已不容易,更何況是熱愛文學、樂在讀書。
但對梁灝來說,這卻是一輩子要做的事。從小就愛看書且興趣廣泛的梁灝,為自己立下了考上狀元的目標。他在鄉試中拿下第三名的好成績,隨後就像大多數的古代讀書人一樣,寒窗苦讀。終於,他在三十五歲那一年走出房門,自信滿滿地參加進士考試,但現實卻給了他一記重拳。
很多時候,努力並不一定會成功,尤其是考試這條路,多的是曲折的彎道。加上五代情勢動盪,往往都還沒有適應新的時代,下一個時代就已經來了。
科舉考試辦辦停停,考生們都快捉狂了。然而,梁灝雖然也是一考再考,卻沒表現出焦躁,因為他知道這是時代的問題,只能等待明君出現。果然,宋太祖趙匡胤一統天下後,局勢恢復穩定,科舉制度經過戰爭的洗禮,反而變得更加堅韌。
宋朝重新開辦科舉時,梁灝已經高齡八十二歲了。他成功考上進士,並在參加殿試時,以滿腹經綸與深厚才學高中狀元。梁灝雖然完成了畢生的心願,但認為自己年紀大了,所以拒絕了官位的安排。趙匡胤同意讓他榮歸故里,而且享受狀元的俸祿,以此表達對讀書人的尊重。
高壽九十二歲的梁灝,留下了最老狀元傳奇,也激勵後人,無論什麼年紀都應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