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雅趣】蘇東坡與檳榔的詩意邂逅

文/黃鎮 |2025.09.04
168觀看次
字級

文/黃鎮

蘇東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豪放的詩風與曲折的命運廣為人知。但你可能不知道,他晚年流放嶺南(今廣東、廣西、海南一帶)時,竟也成為嚼檳榔的「紅唇族」。他不只嘗試、接受,更寫詩歌詠檳榔,留下寶貴的文化與生活紀錄。

蘇東坡在五十九歲時被貶至廣東惠州,又在六十二歲那年流放至海南儋州,這段時間,開始接觸當地人愛吃的檳榔。剛開始他並不習慣,甚至嚼了之後「半吐」,但後來不但逐漸上癮,還寫下兩首著名的〈食檳榔〉與〈詠檳榔〉,記錄他的感受與對檳榔的看法。

在〈食檳榔〉這首詩中,蘇東坡詳述了檳榔的樣貌、生長環境,自己初嘗的疑慮與不適,以及最後品味出甘苦交織的滋味。他提到,檳榔能「消瘴癘」、「導利有補」,肯定檳榔的藥用價值,但也提醒多吃對腸胃不好。從中可以看出,他對檳榔的感情既親密又保留。

另一首〈詠檳榔〉則更加正面。蘇東坡以簡潔的筆法描寫檳榔的挺拔外形、結果開花的模樣,還提到它能「療飢」、「消瘴」、「暖如薰」,搭配清新的「蔞葉」,風味絕妙。這首詩充分展現了蘇東坡對當地風物的觀察與欣賞。

當時,嶺南地區被視為瘴癘橫行之地,氣候溼熱,當地人相信檳榔能驅瘴除溼、暖身提神。蘇東坡為了適應環境,也順應民俗加入「紅唇族」的行列。更重要的是,檳榔具有一定的藥用效果,根據古代醫書,它能消食、殺蟲、解毒,對身體虛弱的蘇東坡而言,頗具實用價值。

此外,身處逆境的蘇東坡一向樂觀開朗,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檳榔不只是食物,更成了他生活中的陪伴,也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他甚至可能在月下獨自嚼著檳榔賞月,把日常生活過得詩情畫意。

除了詩作,蘇東坡在生活隨筆《格物粗談》中也提到檳榔的吃法,如搭配石灰、蔞葉等,說明他不只是嘗鮮,更融入當地文化。另一首詩〈題姜秀郎幾間〉中,用「紅潮登頰醉檳榔」形容當地婦女嚼檳榔後臉頰泛紅如醉的模樣,顯示他對這種風俗的細膩觀察;而在晚年的一首詩中則用「檳榔生子竹生孫」,把檳榔視為象徵生命力的植物,隱喻生生不息。

現代學者對蘇東坡的「檳榔情結」有許多研究。

中研院的林富士指出,檳榔曾被中醫推崇,蘇東坡與朱熹等文人也曾食用,甚至將它納入詩文創作。學者陳韻如則指出,蘇東坡初嘗時雖嫌棄檳榔,但後來卻離不開它,展現他從排斥到接受再到依賴的過程。另一位學者王曉峰也從詩詞角度分析,認為蘇東坡常藉檳榔抒發情感與哲思,顯示此物在他生活中的地位不容小覷。

現代醫學指出,檳榔含有致癌物質,長期咀嚼可能導致口腔癌,因此不建議效仿。但對於蘇東坡吃檳榔,我們應該以當時的文化背景來理解。他在詩中所傳達的,不只是味覺享受,更是詩人對新環境的適應、對生活的觀察,乃至對人生的領悟。

蘇東坡在逆境中,仍能從一粒檳榔體會生活滋味,寫下詩句、觀察民俗、融入當地,這種豁達與包容精神,至今仍值得我們學習。他的檳榔詩,除了是對嶺南風物的記錄,也是一種跨文化的交流與理解,讓我們看見一位詩人,如何在異鄉找回詩意與生活的熱情。

下次如果看到有人嚼著檳榔,也許會想起千年前那位月下賞景、紅唇含香的蘇東坡,與他筆下那句「暖如薰」的檳榔詩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