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嚥、咀嚼連動大腦 能咬能吞才健康

張穎容 |2025.09.04
143觀看次
字級

【記者張穎容台北報導】陽明交通大學研究發現,咀嚼與吞嚥不只是嘴巴的簡單動作,背後牽動複雜的人腦神經網絡。2篇研究論文最近在國際期刊《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發表。

陽明交大牙醫學系與磁振造影核心實驗室歷經2年合作,超過百位來自不同年齡層的健康成人進行咀嚼與吞嚥測試,並搭配磁振造影掃描人腦神經網路。

研究指出,在低強度的咀嚼條件下,顯示出小腦與初級感覺運動皮質之間的功能連結。但如果增加咀嚼難度,如口內有較難咬碎的異物時,前額葉功能連結較強的年長者,有較好的咀嚼效能。

由於前額葉是負責高階認知功能的腦區,這意味著咀嚼功能,除了傳統認為與缺牙有關,更與大腦認知功能息息相關,例如年長者剛裝上新的假牙,或吃特別難咬爛的食物,需要去學習與適應,都仰賴腦功能活動。

研究顯示,吞嚥功能出現另一條截然不同的神經路徑。良好吞嚥表現顯示出的是小腦與基底核的連結增強。與動作和節律性運動有關的腦區連結,反映出維持吞嚥穩定性的神經機制;與一般民眾認知相反的是,「研究發現咀嚼能力好,不必然表示吞嚥能力也好」。

此外,團隊也發現咀嚼與吞嚥都有良好表現的參與者,其上臂與小腿圍明顯較其他組別來得大,反映出肌肉狀態與良好咀嚼與吞嚥能力彼此互補,這代表能咬又能吞者,才是真正的健康指標。

執行研究的牙醫學系教授林嘉澍表示,研究結果不僅強調口腔健康與全身系統健康的關聯性,更突顯出在牙科門診中,對年長者分別評估進行咀嚼與吞嚥能力測試的重要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