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茶茶
文/陳韋哲
你是否覺得別人沒有看到你的才華和能力,並且因此覺得鬱鬱寡歡呢?在中國古代,這種「懷才不遇」的心情,可以說是所有知識分子跨時代的共通感受了。從孔子的周遊列國,到孟子的處處碰壁,到屈原的不被君王重視,再到唐宋以來許多被貶官、被放逐的詩人、文人,幾乎都有這種「不被理解」、「理想無法獲得實踐機會」的共通經驗。
在《韓非子》這本書當中,記載了一個叫作「和氏璧」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卞和是一位楚國人,有一天他在山中撿到了一顆石頭,他判斷裡面藏有上好的美玉,因此想要將它獻給楚國的國君楚厲王。厲王看到後,認為這只是一顆普通的石頭,憤怒地認為卞和在愚弄他,因此下令把卞和的左腳砍掉,作為懲罰。
等到厲王過世以後,繼位的楚武王一樣收到了卞和上呈的石頭。在請專業玉匠判斷後,對於卞和仍然堅稱這顆石頭是塊美玉的行徑,武王同樣怒不可遏,下令把卞和的右腳也砍斷了。
後來,等到武王也過世了,卞和抱著這顆石頭,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他依舊堅信這顆石頭當中藏有一塊完美的玉,但他已經不知道自己究竟該不該再主動拿去獻給繼任的楚文王了。楚文王在得知卞和抱石而哭的消息之後,派人過去詢問他哭的原因,文王的疑問是:「全天下被砍掉雙腳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就你一個人在這邊大哭呢?」顯然,文王認為卞和之所以哭,是因為他的雙腳被砍斷。但卞和卻回答,他之所以哭,不是因為受刑,而是因為這明明是一塊美玉,卻一直被當作是一顆沒有價值的石頭。
這個《韓非子》書中的故事,顯然是把一個人的才華和能力,具象化成了「石頭」和「美玉」。擁有真才實學的能力是「美玉」的部分,然而卻不是每個人都有被發掘琢磨成為「美玉」的機會,大部分只能被當作無用的「石頭」,一輩子庸庸碌碌,被棄置於山野之間。那個故事的最後,楚文王派工匠打磨卞和的那顆石頭,發現裡面真的藏有一塊稀世美玉。為了感念卞和的忠誠及進獻,便以卞和之名來替這塊美玉命名,題曰「和氏璧」。多年後,趙國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所指的就是這塊「和氏璧」。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