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探究】范仲淹對儒學的貢獻

文/賽夏客 |2025.08.29
61觀看次
字級

文/賽夏客

兩千多年前,周公制禮作樂,孔孟發揚仁義精神倡導儒學,它就像一條波瀾壯闊的河流從歷代人們眼前流過,每個人都想為這條河流留下智慧結晶,甚至加油添醋、曲解儒學,也讓後世對儒家有莫名的誤解。

如王莽是道地儒生,他想篡漢奪權,但沒有正當性,就製造「讖偽」,謊稱身邊出現異常天象,祥瑞之光降臨,暗指天意要他當天子。劉秀打下天下後,也患上大頭症,要尹敏為他整理這類造神事蹟,尹敏勸之不從,就在書中加了句:「君無口,為漢輔。」問皇上:「難道你憑這句話,就要任命我當宰相嗎?」這些光怪陸離的詭譎神怪,並非孔孟之學說。

然而,儒學確實有兩大嚴重缺口,一為缺少宏大視野的宇宙觀,另一是對超越生命的生死觀避而不談,只關心眼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難怪司馬談對儒家下的定義是:「安定社會秩序可以,其他事情都捉不到重點,在緊急時派不上用場。」

以劉邦為例,一介武將,哪會把儒家看在眼裡,登基當皇帝時,朝廷殿堂上群臣飲酒作樂,亂無章法。有人於是建議劉邦請來山東儒者,前後花了兩年餘制訂朝廷規約,從此君臣關係井然有序。劉邦這才明白,儒生雖然手無縛雞之力,但安邦定國確實有其效用;到了漢武帝時,更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許慎《說文解字》:「儒者,柔,術士。」指一個柔弱的人,肚子裡還有一點東西;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個「工具人」。如辦喪事不知禮節,找儒者來主持;孩子不學無術,就請儒者來指導;皇帝治理天下,亦可任用儒者來輔佐。不是東家的僱員,就是皇權的附庸。雖然如此,社會卻不能沒有這種人,因而在百家爭鳴時,儒家方能出類拔萃,獨占鰲頭。

然而到東漢時,引入了境外的佛學。所謂「佛」,乃是「覺悟的人」,並非裝神弄鬼;而且,佛學能詮釋宇宙觀與生死觀,在六方之外談三千世界,在生命終結時談輪迴轉世,解決了人們心中的困惑。不像儒家「未知生,焉知死」、「不事人,怎事鬼」,總是避談生死問題。

相形之下,佛學的範疇似乎比儒學更勝一籌,因而一時風起雲湧。就連宋朝大儒歐陽修,也在晚年時自稱「六一居士」,結交道士解惑,過世前還借來《華嚴經》,讀了八卷才溘然長逝。而儒學的宇宙觀,則相對晚至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才描繪出其模型。

至於范仲淹最大的貢獻,則是在儒學跌入谷底時,寫下氣勢昂揚的〈岳陽樓記〉。他認為,儒者應超越君臣關係,懷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情操,而不再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讓儒學的發展出現了轉折與提升,也彌補了原本的缺口。

總的來說,從〈岳陽樓記〉可以看出一名士大夫的恢弘氣魄──應以天下為己任,不再局限於皇權附庸,也不是只有仁義道德的說教,更不單看重外在行為的人際關係;而是能直達內心的情感底層,讓心靈有所寄託。儒家思想得以延綿至今,范仲淹可說功不可沒。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