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智
近代老上海曾經有一種販售熱開水的行業,稱為「老虎灶」,是當地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據說早期在公共租界才有,法租界則沒有。隨著家用電器日益普及,現在各家各戶都可以自行燒熱水,街道上已不見老虎灶,卻是許多老上海人難忘的記憶。
十九世紀上半葉的上海,因為煤球爐價格高昂,普通家庭無力負擔,無法自行在家燒水,於是出現了為百姓燒熱水的「老虎灶」。這樣的店鋪,幾乎在每一條街道上都可以看見,分布密度有如台灣現在的便利商店。需要熱開水的人,會自己帶著水壺或熱水瓶來買水,店家再以木杓從鐵鍋裝取熱水,注入客人帶來的的容器之中。
至於老虎灶之名的由來,有幾種不同說法。最常見的說法,是因為店家在一口大灶上用鐵鍋燒熱水,燒滾的開水一整天冒著蒸氣,煙霧瀰漫中,爐灶的形狀彷彿張開血盆大口的老虎,而高聳的煙囪則如同翹起來的老虎尾巴。
老虎灶的熱開水收費低廉,通常以杓數計算,一杓水收取約一枚銅板。然而對於一般民眾而言,熱開水是生活必需品,消費頻率高,許多人每天都要上門買水,每次都要如此計算金額,難免感覺不太方便。
這時,也可向老虎灶預付一筆款項,換取數根稱為「水籌」的竹籤,當中一面烙印專屬該店的「張記」或「王記」字樣,另一面則烙有吉祥語。買水時,再以一根水籌換取定量熱水即可。在那個民風純樸的年代,很少聽聞有店鋪不認水籌或是有人偽造水籌取水的事情發生。甚至有些老虎灶還會提供送水到府的服務,相當周到。
但是販售熱開水的利潤十分微薄,因此開設老虎灶的商家,除了賣水的主業之外,也會利用人潮往來不絕的優勢兼營其他副業,例如開設茶館就很常見。店家擺上幾張方桌與長凳,讓來買水的客人可以歇個腳、喝杯茶,往往也成為街道的情報交流站。
除此之外,由於當時並非家家戶戶都有浴室,於是兼營公共澡堂也成為另一門好生意,尤其是在冬天,許多人都想洗個熱水澡。店家只要在方桌後面的靠牆處,拉一塊布簾作成隔間,在地上放置木盆,就能提供客人洗浴。雖然不如收費較為昂貴、有師傅搥背捏腳等服務的「上海浴室」,但已能滿足一般民眾的基層需求。
有些老虎灶,還提供過夜的服務,通常在夏天比較常見。但不同於提供舒適住宿的旅館,因為沒有固定的床鋪,只是讓阮囊羞澀的旅人暫時在桌子或板凳借睡一夜,免去在外餐風露宿之苦,因此收費相當便宜。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老虎灶是底層社會三教九流匯聚的場所,出入分子較為複雜,老闆如果沒有一些背景,想要經營這個看似簡單的生意也並不容易。
其實當時在江南許多地方,都有販賣熱開水的店鋪,只是各有不同名稱,也可見這門生意的普及。例如在廣州稱為「泡水館」,當時廣州市區由於人口激增,許多單身漢、新婚夫妻、工廠工人因住處缺乏浴室,就會前去泡水館沖涼。
而在安徽蕪湖則稱為「茶壺爐子」,因為客人多提著大茶壺去店鋪裝沸水,且同樣可預付費用,之後再拿水籌換取熱水。茶壺爐子隔壁常見油炸早點鋪,賣些炸油條、油炸素餃、油炸花捲等,相當受到顧客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