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民進黨和罷團推動的兩波大罷免以三十二比零的戰績慘敗。這樣鮮明的對比充分說明了大罷免的不正當性。重啟核三公投雖沒有通過門檻,但同意重啟的選民高達七成,遠超過不同意的票數,顯示民眾對於「非核家園」的無奈和痛恨。
面對的結果執政黨還不能覺醒。等著民進黨的必然會是接下來兩場大選的大潰敗。誠如日本學者小笠原的觀察,他認為投票結果印證的是民進黨相對優勢的十年已經落幕,「抗中保台」與「非核家園」兩大神主牌失效。他認為支持非核的比例發生逆轉,是因為太陽能板覆蓋農漁村造成環境惡化及綠電成為地方政治新貴貪腐的溫床。
其實,小笠原只看到投票的結果,非核家園還帶來更直接的財務負擔,因為綠電不敷所需所造成的電價上漲、每年補貼台電上千億已經成為無底洞,也是人民的最痛;而不斷增加的火力發電更是拿國民的肺來發電。人民已經受夠「非核家園」之害。
推究大罷免大失敗的理由,除了罷免本身違反民主原則之外,賴政府一年來的施政不得人心也是重要原因。賴總統除了搞意識形態,發布賴十七條,把中國大陸定位為境外敵對勢力外,並阻斷兩岸互動。內政部更是急著表功,在政策上大力跟進,以言論理由驅逐陸配,更要陸配放棄大陸國籍,否則不准擔任公職。類似這種違背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做法,也讓民眾感到惶恐。
大罷免失敗之後,賴清德總統當晚發表談話,對於投票結果表示尊重。對於重啟核三公投,他表示充分理解社會對於能源多元選擇的期待,在「三大原則」、「兩個必須」的標準下,會持續推動能源轉型。以此看來,重啟核三確實是可以期待的新政。
賴總統也要求行政團隊必須做出的四項調整:調整隊形、調整施政順序、調整行政立法互動、調整國家財政體質。這其中包括內閣人事的調整,這一年多來確實有些部會首長完全不稱職,必須更換,否則民眾看不出行政團隊有改革的決心。像說話總是顛三倒四的經濟部長,違法剝奪陸配權益的內政部長、阻礙兩岸學術交流的教育部長等。當然,國安團隊偏失的「親美抗中」戰略也使得台灣陷入險境,確實需要有更專業的人來擔綱,而不是以意識形態取向用人。
其中第四項調整是朝野和解,這是施政成功的保證。這一年多來,政黨尖銳對立、社會陷入撕裂,就是因為民進黨不願意承認雙少數的現實,對於立法院通過的法案不肯接受,不斷透過覆議、釋憲的方式頑抗,最後走上大罷免的險路而搞得一敗塗地。國民黨被提案罷免的三十餘位委員也備受驚擾,歷經街頭站崗艱苦奮戰才保下職位。面對艱苦的關稅談判、中小企業的經濟危機、失業潮和高物價的衝擊,如何理性監督,協助執政黨共度難關,更是在野黨的責任。
大罷免誠然是執政黨發動的一次錯誤政策,不但勞民傷財,更使得民進黨本身累積數十年的優勢不再;在野黨也是傷筋動骨,對整個社會一無是處。如果因為大罷免大失敗讓執政黨徹底反省檢討,亦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期待大罷免之後,朝野都有共識,能以蒼生為念、以國家發展為先,攜手帶領台灣度過難關,邁向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