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 追尋幸福生活的意義《不丹是幸福》

文/楊豫馨 |2025.04.12
546觀看次
字級
圖/天馬行空提供
圖/天馬行空提供
圖/天馬行空提供
圖/天馬行空提供
圖/天馬行空提供

文/楊豫馨

若將國家比擬為商業品牌來做行銷分析,位居喜馬拉雅山脈上的不丹王國顯然相當成功,能以「幸福國度」形象豎建出國際高識別度,由此引發他國人們的關注和好奇。

這源於一九七○年代不丹政府開始實施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GNH)調查,將人民「幸福指數」做為政策制定、推行的重要依據。

觀賞紀錄片《不丹是幸福》,我們可以了解不丹對此項政策從策畫、宣導、訓練幸福調查員、到實地探訪田調,化為數字報告的完整歷程,由該國新銳導演阿倫巴塔拉攜手來自匈牙利的多羅特亞祖博,花費五年共同製作完成。東西方截然不同的視角碰撞出跨文化的火花,揭露了幸福國度神祕面紗,也觸發觀影者反思本身追尋幸福生活的意義。

幸福尺度下的故事

本片英文原名「幸福調查員」(Agent of Happiness ),劇情主軸就是調查員安柏(安柏庫馬爾古洪實名演出)與同伴古納兩人一起奔波全國、挨戶問卷調查的過程。他倆真誠熱情,耐心向三教九流民眾解釋與交流,透過九大類、一百四十八項問題,得知被訪問者的擁有物、生活情況、情感關係、人生夢想和難題等等,再從物質與精神層面綜合推斷出每個人的幸福指數。

片中呈現的樣本取材廣泛,包括鄉村街市、男女老少、窮富鰥寡……於是原本嚴肅的國家級統計業務轉化成鮮跳跳庶民生活,我們得以從平視角去感受那些遊走幸福尺度高低兩端間一個又一個的故事。

例如年輕夫妻甫獲麟兒,兩人都說當下是最幸福的時刻。一位娶了三個妻子的大地主認為自己和妻子們都深覺幸福,他把妻子和家人照顧得妥當;而妻子們私下受訪時卻口徑一致表示對丈夫沒感情,三人姊妹般情誼才是快樂的來源。一位山居老者說相處多年的太太病逝後生活黯然變調,他每天在坡地釘著經幡,山風吹過叢立的白幡颯颯聲響,才能安慰他對故人的懷思。十七歲女孩說酗酒的母親若不喝酒,那天她會感覺幸福。個性開朗的阿媽被問「你昨天高興嗎?」「我不記得昨天了,但我今天覺得很爽,因為我遇見了帥哥,你趕快寫下來!」阿媽盯著安柏笑嘻嘻回答。

當觀眾隨著安柏腳步調查他人幸福指數的同時,鏡頭也不時回轉到安柏自身的處境,我們逐漸體認他人生的困難點還不少呢!不丹於九○年代實行民族清理政策,安柏屬尼泊爾裔無法取得該國公民身分,不能辦理護照離開不丹,歷年來交往的女性一得知此事就會斷絕聯繫,所以安柏超過四十歲了仍然單身,與年邁的母親相依為命。安柏孤獨感是十分中的八分,渴望幸福程度九分,那麼這位幸福調查員幸福嗎?

最後的香格里拉

《不丹是幸福》以平易親切的風格貫穿全片,或溫暖或悲傷或發人省思的片段,其實能跨越國族分際接近人性。導演多羅特亞祖博說不丹被西方媒體稱作「最後的香格里拉」,她希望「透過許多小人物的故事,挖掘出不丹政府致力於幸福調查政策背後的意義,以及這個國家更真實的面貌。」

片中,不丹的山川美景因著主人翁行走各地而壯麗呈現,讓觀眾有種國家地理頻道的即視感,在大螢幕上觀賞頗為心曠神怡。

看完《不丹是幸福》雖然心裡思考著:幸福能被解構嗎?幸福能從我們生命體驗中運用科學來計算和衡量嗎?問卷答案與真實生活的距離是遠是近?個人感受總合為集體情緒時,有沒有摻入加乘效應?但至少不丹政府是提出國民幸福總值的先行者,有誠意更去注重民眾精神層面感受,而非一味追求經濟發展。對個人來說,這部作品也刺激了我們回望審視生命的歷練和價值,並且嘗試找出屬於自己的幸福答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