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箏
小學時唱過這首歌「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長城外不是我的故鄉,但書本裡的高粱肥大豆香是一幅畫,想著有機會得看一看,上過慕田峪長城,原以為能看到高粱田,後來才知道,是一重又一重綿延的山脈。
「落絮飛花,燈殘被冷,夢中重返金陵」,高中音樂課教的,到底六朝古都與秦淮河畔是如何繁華與紙醉金迷?舊時王謝堂前燕又是如何飛入百姓家?長江是中華文化之母,那麼長江跟淡水河有什麼區別呢?比較寬比較長?直到親眼目睹之後,方知想像與現實的差異,用腳丈量之後才知道什麼是大,什麼是歷史文化。
一段意外的假期與旅行,除了景觀之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人。逛當地市場時,看到一家包子店外牆上寫著退休共產黨員開的店,共產黨在我印象裡是沒有人性的,遂好奇地瞧了店家一眼,老闆笑嘻嘻地招呼我,跟我聊起天,與我家巷弄旁的店家沒有二致,日子過得好之後,人其實都差不多,願意表現善意與禮貌,就像有了錢,就會添購衣物讓自己稱頭些。
買涼皮時,中年老闆問我是否贊成台灣獨立,我反問他,他說台灣地小人少,資源容易分配,中國地大人又多,分配起來很困難。一邊說一邊做事,雖然講的是政治事,卻沒有半分惡意與挑釁,彷彿就是與朋友聊天一般。
逛老門東時,遇到一位七十多歲的阿姨,告訴我哪裡有趣好玩,發現我來自台灣,順帶推薦起新疆、西藏、武漢,說她去過以色列,還講起自己的故事。我說我到中國才知道什麼是大,她說她去日本時才知道什麼是小。快八十歲的她,不再能出國,卻也不放棄在國內旅遊,她說活著就要動、要探索。
南京最有名的文化地標就是先鋒書店,一座防空洞中的書店,存放的書籍不是陳列式,而是如倉庫一般地堆放著,若不是中央有個可辦座談會的沙龍客廳,我會以為根本就是個大型書庫。
參觀的人很多,買書買文具寫明信片及打卡拍照的,這樣的書店顛覆了我的認知與想像,曾被評為中國最美書店不是沒原因的。再去它的分店駿惠書屋,由江西將徽派老屋拆除後運到南京重建,一座古色古香的書屋遂立於老門東城牆邊,我似乎能感受到南京文學之都稱號的原因了。
與許多人走過一樣的城市街道,看過一樣的風景,不說地名,光看描述,或許無從得知是相同的地方,因為別人的是別人的,我的仍是我的,各自有獨特的記憶與感受。這場校外教學,除了圓滿年少時想有的校外教學外,更多的是對許多事物的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