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秀美
看著孩子一身足球小將的裝扮跳上妳的摩托車揚長而去,「去比賽囉!」我知道是妳一點一滴地注入給他溫柔的韌性,是妳日日夜夜撐起他堅定的眼神,是妳帶領他和自己的身世和平共處,於是,他可以那麼坦然地說出:「我從來沒有見過我爸爸!」
在今天課堂提問中,我問孩子們:「你和爸爸有過衝突嗎?」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分享時,一個男孩忽然大聲說:「我沒有爸爸!」教室瞬間一靜,我一時直率地回應:「沒有爸爸怎麼會有你?」還來不及多想,另一位同學搶著說:「老師,您不知道有單親家庭嗎?」我愣住了,那孩子接著補充:「我從來都沒見過我爸爸。」
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只是驚訝,更是孩子對「被理解」的渴望。他不是忤逆,只是在用他知道的方式,訴說他的生命經驗。但最讓我動容的是,他說這些話時,不是哽咽,不是躲避,而是帶著一種開放與坦然。那不是冷漠,而是一種早熟的接納。
他,美術班學生,畫畫時總是專注、投入,筆下充滿色彩與創意;畫完又會立刻跑去踢球玩耍。他喜歡分享自己的插畫,也願意聽取修改建議,對待作業、對待生活,都有一種溫暖的柔韌。
我常在想,這樣一個陽光、懂事、充滿生命力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一位默默撐起他的媽媽。是妳,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雕琢出他的性格與眼神,讓他懂得自我、懂得接納,也懂得努力。
「父愛」或許不一定以父親的身分出現,它也可能是母親的兩手,是祖父的背影,是自己練就的勇氣與信念。我很慶幸,他願意把他的故事帶進我的課堂,也讓我明白:我眼前的孩童不是一套標準人生,而是一群各自獨特、真實成長中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