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川普掀起新一波全球經貿秩序震盪,對台灣毫不手軟,祭出高關稅並多方壓榨,且利用《貿易擴張法》第二三二條款,將關稅從經濟工具升級為地緣政治槓桿,逼人就範。他從經貿外交工具箱中取出最具操作性的槓桿武器,重塑國際貿易秩序,為美國優先的總目標服務,各國在受制之餘必須爭取主動權。
川普的談判手法靈活運用「威脅」與「讓步」交錯操作,創造談判節奏與籌碼優勢。比如對台施加百分之二十對等關稅與動用二三二條款,表面理由是國家安全,實際上是要重塑供應鏈主導權,並促進美國製造業回流,過程中脅迫與利誘交互運用。
對他而言,關稅不只是經濟交易手段,更有廣泛的政策目標,例如,要日本對美承諾五千五百億美元投資,作為換取汽車關稅降低的條件;要南韓協助美國重振軍用與商用造船體系,投資金額破千億美元;歐盟被迫以高達七千五百億美元的能源採購與六千億美元的在美投資,外加千億美元級軍備採購,換取百分之十五的較低稅率門檻。川普透過關稅槓桿,換取更大的戰略報酬,顯示他把關稅武器化,用以謀取經貿及其他所欲目標。
目前多數國家都已向川普臣服,只有中國大陸憑藉其稀土與關鍵礦產的出口壟斷權,展現資源型國家的韌性操作,將其納入科技脅迫工具,提升談判籌碼,取得與美國具有對等「戰略議價能力」的國家或經濟體。
多數國家面對不對稱的談判結構,缺乏韌性,面對全球經濟重構與地緣風險升高的新局,無法啟動產業支援機制,協助受影響的企業加速市場多元化與產品升級轉型。
多數國家由於不具關鍵資源優勢,因此只能先吃下苦果,再長遠謀畫,追求足夠的戰略彈性,期盼中長期之後,經由結構性改革,深化產業競爭實力,強化其在國際談判中的戰略議價能力,並持續強化跨區域、多市場的全球布局能力,建構一套具有抗壓能力的營運架構。
就短期而言,由於川普強調利益至上,具有較強的利益導向,注重交易,因此和他打交道時,必須清晰地闡述合作項目對美國的具體利益,展示某個特定行動對其有利。
川普萬變不離其宗的就是「美國優先」原則,強硬堅持,但對於如何有利於美國的估算十分善變。各國與他進行貿易談判時,必須堅持核心利益,再利用川普的政治需求,示惠於他,讓自身優勢也能供他及美國享用。
川普常通過施壓,迫使對手讓步,因此與其交涉必須明確自身核心利益,設定清晰底線,不被其強硬態度壓制,避免在壓力下做出過多的讓步。另外,必須迎合他個人偏好,並且注重溝通技巧,避免冗長而複雜的表述。
對這個強調交易藝術的領導人,與他交涉是一種可能性的藝術,必須能解釋清楚可以跟美國一起做什麼,以及如何顯著改善現狀,在惠美、利美上可以取得具體進展,以滿足他交易帶來實際利益的欲求。
但是,談判不能讓他予取予求,各國可關注美國國內政治動態,利用不同政治勢力的訴求和矛盾,尋找對談判有利的因素。比如,如果某些政策將引發美國國內部分州或利益集團反對,則可與相關方溝通合作,通過他們對川普政府施加影響。這是掌握談判主動權的一個技巧,必須靈活應用,才不會事事受制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