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光是接受別人賜予,表示自己貧窮;歡喜給人,與人結緣,表示自己富有。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根、塵、識的管理
在世間上,每一個人都是主體,衣食住行等外境是客體,主客相處融洽很重要。但是人往往「講時似悟,對境生迷」,向上、向善的力量很薄弱,向下、向惡墮落卻很容易。
說到人生和宇宙世界的關係,人有眼耳鼻舌身心「六根」,所謂「根」,有生長的意思,「六根」接觸到外境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就會產生六種認識,稱為「六識」。例如:眼和色接觸,就有眼識;耳和聲接觸,就有耳識;鼻和香接觸,就有鼻識;舌和味接觸,就有舌識;身和物質接觸,就有舒適、不舒適的感覺;心和萬法接觸,則會連結過去、現在、未來,生出種種思想和看法。
所謂「根、塵、識」,六根是屬於生理的,六塵是屬於物理的,六識則是屬於心理的。人生在世,就是生理、物理、心理的周轉,彼此相依,互有關聯。
六塵有好有壞,就看我們的心要領導眼、耳、鼻、舌、身「五根」做好事或做壞事。假如面對外境,沒有分別是好或壞,而胡亂地隨境所轉,那可就危險萬分了。所以,要能將生理的六根保健好,善用心理的六識,知道六塵的好壞輕重,如此,才能「得人者昌」,否則就「失人者亡」了。
總之一句,六塵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境,就看你怎麼去運用,可不能不善加分別哦!「根、塵、識」在人生的管理裡,也是非常重要的。
給人因緣的管理
人的一生,光是接受別人賜予,表示自己貧窮;歡喜給人,與人結緣,表示自己富有。換句話說,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凡事總想如何回饋人,心裡必定富有;不懂得感恩的人,縱使擁有萬千財富,也還希望再增加、人家再給予,內心必然貧窮。因此,人生的貧富並不是以數量上的有無來衡量,而是以心量上的有無作為標準。
在這個世間上,有的人是接受別人的緣分而成功,有的人是與人結緣而成功,當然後者占多數。在佛門裡,經常勉勵人要「廣結善緣」,凡事都應該給人一點因緣,何況人到世間上來,父母養育我,給了我多少的因緣;老師教育我,給了我多少的因緣;士農工商供應我衣食住行,給了我多少的因緣,這個世界給我的這麼多,我又怎麼能不給人因緣呢?
人家給我,我要心懷感恩;不過,我給人家,也要感謝對方接受。能有這樣的胸懷、心量,結緣、施捨的功德必定是不可限量。
所謂「感動的世界最美麗」,對於人家的好人好事,我要感動,而我自己也要做一點好人好事,給人感動。這一個社會,就是要這樣彼此感動來感動去,互相結緣。無論說的是管理學也好,人我來往也好,或者彼此建立友誼也好,都沒有比給人感動、與人結緣更美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