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談禪 6-6

文/星雲大師 |2025.08.06
101觀看次
字級
圖/AI生成/喜心
我們認為最汙穢的地方,禪師卻能逍遙自在。因為他們的心潔淨無比,纖塵不染,所以任何地方都是清淨國土,住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解脫。 圖/人間社記者周云

文/星雲大師

我們常人通常喜歡清潔,講究環境衛生,但是禪的世界,並不一定如此。所謂「淨除其心如虛空,令其所向皆無礙」。禪師們的心掃蕩了清淨與垢穢的對待,無論清淨也好,垢穢也好,一起超越,一起消除,並不是用一般常識來分別淨穢。下面我舉一件非常有趣的公案:

有一次,趙州禪師和弟子文遠禪師打賭,誰能夠把自己比喻成最下賤的東西,誰就勝利。

趙州禪師說:「我是一隻驢子。」

文遠禪師接著說:「我是驢子的屁股。」

趙州禪師又說:「我是屁股中的糞。」

文遠禪師不落後說:「我是糞裡的蛆。」

趙州禪師無法再比喻下去,反問說:「你在糞中做什麼?」

文遠禪師回答說:「我在避暑乘涼啊!」

我們認為最汙穢的地方,禪師卻能逍遙自在。因為他們的心潔淨無比,纖塵不染,所以任何地方都是清淨國土,住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解脫。

有一天,一休禪師帶領徒弟拜訪同道。途中經過一條大河,水勢洶湧。岸旁有一女子裹足不敢前進,一休禪師很慈悲地把這位女子揹負過河。事後,禪師就忘記了這件事情,但是徒弟始終掛礙在心中。有一天,徒弟實在忍耐不住,於是向師父請示說:「師父慈悲,弟子有一件事,幾個月來無法釋懷,請師父開示。」

一休禪師說:「什麼事呢?」

徒弟說:「平時師父教誨我們要遠離女色,但是幾個月前,師父自己卻親自揹負女子過河,這是什麼道理呢?」

一休禪師一聽,拍額驚嘆說:「啊!好可憐呀!我只不過把那女子從河的這一邊揹到對岸,而你卻在心中揹負了好幾個月,你太辛苦啦!」

從這則公案,我們知道禪師的心境是磊落坦蕩的,是提得起、放得下的。古人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在禪師的心目中,沒有淨穢,沒有男女的差別,甚至為了救拔眾生的苦難,不計淨穢,地獄中的糞湯尿池也要前往的;為了拯救眾生的痴迷,不辭毀譽,如妓戶般齷齪的地方,也要投入。因為在禪師們的心中,了解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平等道理,因此沒有人我、淨穢、男女的妄別,一切的清淨、垢穢,都已經能夠超然不染。

五、禪的實踐

禪詩有云:「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地用功夫;若要紙上談人我,筆影蘸乾洞庭湖。」禪是須要去實踐的,而不是在嘴上談論的,古代禪師的棒喝,是在教禪;禪者的揚眉瞬目,是在論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在參禪;趙州八十行腳,是在修禪。這些典型,都留給後人很大啟示,現分敘幾點,讓大家透過這些方法,真實去力行,與禪心相應。

(一)用疑探禪

世界上大部分宗教,重視的是信仰,而且不可以用懷疑的態度探究教義,但是修禪在入門時,首先須提起的便是疑情。尤其禪門,更是要有大疑,才能大悟,若是沒有疑情,則無所用心,絕不會有開悟的時候。疑情不破,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毫釐失念,一切結果就不是那麼一回事。故先提起疑情,再破疑情,就能徹悟禪的真諦了,「如何是祖師西來大意?」「什麼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念佛是誰?」……這些問題,並不是要學禪的人去找資料寫論文,它只不過是要提起禪和子的疑情而已。

(二)用思參禪

疑情起了以後,要進一步用心去參,所謂迷者枯坐,智者用心。用心是隨時隨地,用全副精神去參,並不是在打坐時才用心參禪,這麼追本溯源的懷疑下去,追問下去,一直到打破沙鍋問到底,則豁然大悟。

這種開悟的境界很難用語言文字加以描述,就如念佛法門不用思想,只要專心一念,念持佛號。而禪門所設的「公案」、「話頭」,都是為了讓參禪者提起疑情而設的,用疑來啟悟,讓修禪的人,努力去參究,等到機緣成熟,自然能發出悟道的火光!

(三)用問學禪

在參究話頭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追問下去,好比擒賊窮追不放,自然能抓到頭目,獲得開悟。或者師徒之間的相互問答,也能夠觸發禪機,自己參禪時,也可一直追問下去。例如問念佛是誰?是心念嗎?心又是誰呢?如果心是我,那念佛的口就不是我了?如果說口是我,則禮佛的身就不是我了?你說身也是我,則瞻望佛像的眼就不是我了?如果這樣追問下去,眼也是我,口也是我,身也是我,心也是我,那究竟有幾個我呢?如此追「問」下去,必能入禪。

(四)用證悟禪

禪,雖然從「疑」、「思」、「問」入手,但是最後的一關,也是最重要的一關,仍然須要我們親自去體證。禪,不是口上說,不是心裡思,不是意中想,而是這一切的完全放下。那時候的境界是語言所無法表達的,好比吾人飲水,自知冷暖。這「疑」、「思」、「問」所得到的禪意,好比初一微明的月眉,而實證所得到的禪意,好比十五皎潔無虧的月亮,通體光明。從這方面看,禪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超越世界。

用疑心參禪,用體會參禪,用問道參禪,終不及用平常心參禪。吾人於世間生活,其實均在矛盾妄想之中,所謂隨生死之流而不息,如能明白洞水逆流,那即是平常顯現,千疑萬問,倒不如持有一顆平常心。

總之,流動的溪水,是禪的音聲;青青的楊柳,是禪的顏色;蓮花的心蕊,是禪的心。禪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從生活上去實踐,衣食住行處尋個著落。可以說,一屈指,一拂袖,上座下座,無一不是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