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閒書生
「粒仔堅疕,袂記得痛」,是流傳於台灣地區的生活俗諺,意指膿瘡結痂後就忘記了痛;即指一個人犯了錯,事過境遷了就忘了先前的的挫折,沒有記取教訓。
「粒仔」,是一種皮膚的疾病,成熟時膿瘡如果沒有引流,輕觸會感覺疼痛。對現代人來說,體驗過「粒仔」折騰的人似乎不多,因為衛生習慣的改善與醫藥的發達,年輕人對此大多沒有印象。
多年前,曾經在鹿港街上遇見一位在日據時期賣膏藥的老人。他說,台灣光復初期,由於物質生活並不充裕,皮膚長粒仔的人相當多。尤其是小孩子,幾乎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長一兩回粒仔,有些人長在頭上,有些人長在手腳。長在皮膚上的粒仔還滿痛的,一直要等粒仔「堅疕」,也就是結痂了,痛感才會消失。
以前農業社會,一般人的衛生習慣比較差,鄉下的孩子或多或少多都有「生粒仔」的痛苦經驗。這種皮膚病很惱人,剛開始就好像長青春痘,沒什麼感覺,但之後膿瘡會慢慢愈腫愈大,甚至還會疼痛。
鹿港老人說,生粒仔時不能壓擠,而是應該注意清潔。等它成熟後,就會形成一個小小的白色膿頭,這時才能用消毒過的針頭將膿挑破;把膿擠出後,過幾天就會密合,也就是台語所說的「堅疕」。
粒仔與常見的「疔仔」不一樣。中醫認為,「疔」的病勢凶猛,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引起敗血症。在抗生素並不普遍的時代,疔仔是致命的威脅,所以民間也才有「治疔如防虎」的傳說。
疔仔又稱為「癱」或「癤」,是因毛囊發炎導致患部出現疼痛的疾病,一般是被細菌感染,在身體四肢悶不透風的部位伺機而動。感染初期先是淺層皮膚發炎,會出現微小的紅疹,如果未能及時治療或自我免疫力較弱,很容易惡化為小膿包。加上有些人一看到膿包就忍不住要去擠壓它,此時細菌就會擴散,反而變成深部皮膚發炎,嚴重時還會造成蜂窩組織炎。
身上出現不正常的症狀時,應該去找醫師檢查與治療。千萬不要隨便自行服藥或擦藥,以免弄巧成拙,使得症狀惡化,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