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茶茶
文/陳韋哲
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我們或許從以前就聽說過曹丕對曹植的敵意與妒忌,但這些敵意與妒忌究竟從何而來,也許早在曹操當眾讚揚曹植文采時,就已經可以看出端倪了。曹丕對於曹植的介意,不只是政治上能否繼承曹操政治遺產的方面,也展現在曹丕對於曹植文學才能的欽羨。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七步成詩」的故事吧。這個故事不是發生在曹丕擔心曹植跟他爭奪魏王寶座的時期,而是發生在曹操死後,曹丕已經順利繼承魏王以後的事。儘管曹植一直表現出對於政治上沒有野心也沒有企圖,但曹丕還是在一次的公開場合,要求曹植必須要在七步之內寫出一首詩,詩中必須要包含「兄弟手足之情」,卻不能用到相關的字眼。
根據《世說新語》的記載,曹植在七步之內完成了六句詩作:「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後來到了《三國演義》,就把這首六句詩改編成了更膾炙人口的四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意思是:在烹煮豆子料理的時候,用的是已經乾枯的豆莖作為燃料。豆子之所以哭泣,不單單是因為他自己遭受烹煮,而是做為燃料烹煮他的,居然是和自己一母所生的親兄弟。
這首〈七步詩〉的優異之處,不僅僅是在短時間之內完成,更重要的是,它點出了曹植與曹丕兄弟手足之間的情感矛盾與這種手足相殘的悲劇性。儘管有許多歷史學家都懷疑這起「七步成詩」事件的真實性,但它確實也凸顯出了曹丕和曹植之間的緊張與衝突。更何況,如果曹丕對於曹植的怨懟主要來自於文學造詣上的自卑,那麼「七步成詩」事件的發生,不是更加坐實了曹植突出的文采,而讓曹丕更顯得相形見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