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點石成金」夢想,雖然在人類歷史上尚未實現,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台灣「鍊水成金」的時代卻即將降臨。
環境部於七月二十八日舉辦「重金屬廢水資源化論壇」,邀請學術研究單位、工程設備商、電子電鍍、印刷電路板(PCB)製造、金屬表面處理等廠商共同參與。本次論壇宣告了台灣廢水處理產業的典範轉型,開啟全新的「廢水鍊金」時代。
過去廢水處理的核心理念乃是去除汙染物,以符合放流水標準做為最終目標。傳統廢水處理所採用的混凝沉澱技術,係利用混凝劑及沉澱作用,去除廢水中的重金屬、膠體及懸浮顆粒等汙染。雖能使水質淨化,但所產生的凝固物質卻成為龐大的廢棄物,更浪費了廢水中的珍貴金屬。這種一次性處理的思惟,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也增加環境的負擔。
隨著循環經濟理念的興起,廢水不應再被視為單純的汙染源,而應被看做是潛在的資源寶庫。特別是在電子電鍍、印刷電路板製造、金屬表面處理等產業中,廢水中含有大量的銅、鎳等貴重金屬,這些「廢棄物」實際上是可以重新利用的珍貴資源。
「重金屬廢水資源化論壇」中,產官學各界展示了能有效解決水汙染問題並回收資源的多種成熟技術,包含電化學、流體化床結晶、離子交換樹脂、膜化學反應器技術等。
其中,「液中求銅」電解技術,每年可達到回收約三千噸銅的目標;濾膜技術可以將提鍊出來的重金屬,由濃度百分之三、百分之四,提升至濃度超過百分之十,使其更易進入循環體系;結晶技術更可製成純度高達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硫酸鎳,以供化工產業使用。更令人矚目的是,上述技術均是已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成熟方案。
令人振奮的是,這些技術不僅可以解決水汙染問題,更可創造豐碩的經濟效益。估計未來台灣透過廢水資源化處理,除了每年回收的銅、鎳金屬及氮、磷等物料,可以創造高達新台幣三十五億元的經濟收益,並同時減少百分之二十以上的藥劑使用、減少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汙泥處理費用。這種環保與獲利並行的模式,正是循環經濟的最佳體現。
除了技術創新之外,政府也將提供政策支持。環境部未來將透過法規修正、經濟誘因等多重策略,加速我國廢水資源化發展。包括:修正放流水標準、水汙染防治措施管理辦法、水汙費收費辦法等法規;提供地方補助,以建立綠色轉型示範案場;提供專案貸款及信用保證,以協助產業融資;補助資源循環及低碳節能之創新技術開發等。
在全球永續發展的浪潮中,循環經濟已成為各國競相發展的重點領域。台灣在半導體、電子製造等產業具有領先優勢,相關的廢水處理需求龐大,為廢水資源化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絕佳的應用場域。
廢水鍊金時代的到來,標誌著台灣環保產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從「汙染防治」到「資源回收」,從「成本負擔」到「獲利來源」,可望使台灣成為環保鍊金的寶島。廢水回收再利用,也有助於防範未來由於環境變遷、軍事威脅所可能發生的水資源危機,從而強化台灣的國家安全韌性。環保、富裕與安全兼得的廢水鍊金術,值得國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