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蔣萬安陪同賴清德總統視導城鎮韌性演習,他說:「我們都是一家人,槍口絕對不對內。」「只有真正的團結,才能打造韌性。」
賴總統去年就任即推動全民防衛韌性計畫,今年同步舉辦漢光軍演和城鎮韌性演習,定七月為團結月;可見追求軍民一體與全民防衛之情殷心切。
號召全民團結防衛有政略、戰略條件。歐洲瑞士四鄰皆強權,男性普遍服兵役,回歸社會後隨時可動員。後備軍分區編組,必要時執行山區封鎖、橋梁破壞、交通管制等任務,形同武裝中立。
瑞士人民相信政府備戰是為了避戰,防空洞與疏散網絡遍布各地,公寓、社區有防空避難室,地下設施可百分百容納全國人口。
北歐芬蘭有義務兵役制,退役後編入後備軍,全國普設能抗核生化的防空避難設施;政府還儲備糧食、燃料、藥品、半年以上的替代通訊體系,以維持戰時生活機能不致瓦解。政客平日不會渲染戰爭恐懼,但會讓民眾知道有事時聽誰指揮。
台灣的近鄰日本有非戰憲法,自衛隊武備與專業在跨國聯合軍演中算得上一軍。日本不使用防衛韌性等標題,但通過學校和社會教育,全民都有災害應變能力;人民遇災變時的韌性,在歷次大地震中已有上乘表現。
上述三國都是有透明選制的民主國家,人民相信民選領導人不是為了抓權保位而逼迫人民衝前線,相信政府會優先保護民命,人民才會自願為居停的城鎮流血流汗。
兩蔣時代台海有熱戰,政府軍演或與美國斷交時的南北師對抗,廣徵後備軍人入營,皆與民防萬安演習有區隔;其意在政府軍隊擋前線,保障後方民生穩定。
當年之車輛動員委員會、農糧準備、戰傷醫療分區體系,盡量以軍為主,保戰力,不擾民,避免有逼民當砲灰之譏而亂了抗敵意志。
那年代國軍有空優,海軍驅逐艦抵近閩浙沿海,對岸僅能出動漁雷艇圍攻。如今大陸軍力已超越台灣,這是共知的現實;如借鏡俄烏戰爭,無人機、飛彈的破壞力大於火砲、戰車,此際掛名城鎮韌性演習,豈能不予人家園會遭災的憂患。
蔣市長對賴總統諫言:我們都是一家人、真正的團結,是切中時弊。全民防衛不是一句反併吞、護主權就能贏得人民響應;政略上應審思朝野政黨「和中保台」與「抗中保台」的分歧,而思補苴。
今政府當局把文化、血源兩岸一家親的中國大陸,定為境外敵對勢力,阻擋民間交流,不開放兩岸團遊,擺明反中保位。可是獲多數選票與立委席次的在野黨政見,恰是應開放交流,堆疊善意,化解干戈戾氣。
這兩種路線的信念,在政略上迄未互補、妥協;戰略上民不信官久矣,奢談全民防衛。
更失控的是執政黨和賴政府不甘於立法院監督制衡,發動全罷免在野黨立委行動,催化民間相互仇恨。街頭不同立場者對罵、推攘、打人,警察疲於化解;同城鎮的居民,出現年齡歧視、拿錢靠勢等惡劣印象,即使罷免結束也難雲卷雲散,如此社情怎麼會結出全民防衛的團結果實呢!
台灣現正處於經濟變局和地緣政治亂世,處亂世的領導力,應是包容忍氣,而非以大罷免去雜質式的槍口對內。政府有能,人民自願抗敵;徒藉刑罰,威嚇不會生出城鎮防衛韌性,只會自貽伊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