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馬英九日前在中國大陸參訪期間,提出「兩岸和平民主統一」主張,並解釋民主就是要「尊重台灣人民的意願」。國台辦主任宋濤隨後發言強調,「台灣前途命運要由兩岸全體中國兒女共同決定」,直接回駁馬的主張。
此事並未引起太大關注。不過從兩岸關係角度,背後的政治意涵很大;聯繫到之前曾有的幾次兩岸機遇,都因中方的僵化思惟而錯失,讓人為之扼腕。
一九九一年中華民國即將廢止《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前,李登輝總統提出國家統一綱領,主張「一個中國、兩個政治實體」,並分近、中、遠程三個階段推動兩岸關係,藉以達成最後的統一。這份如今看來宛如空谷足音的兩岸發展架構,當時卻被中共批為「以統包獨」,認為台灣方面「片面提出綱領,不具代表性,也缺乏誠意」。
儘管中方未立即升高對抗,一九九三年兩岸還在新加坡舉行了首次辜汪會談;然而因為北京始終以「高度警惕、強烈不滿」的態度看待國統綱領,到一九九六年台灣首次總統民選前夕,發動台海導彈危機,把兩岸原有的和緩氣氛一掃而光。
二○一六年蔡英文當選總統,就職演說時表示尊重一九九二年兩岸會談達成若干「共同認知與諒解」的歷史事實,並提到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這本來是兩岸延續關係的重大契機,據悉事前也透過管道傳達給華府和北京。
一開始大陸涉台學者都給予正面評價,指蔡總統的兩岸政策具有彈性,符合與大陸相向而行的一步,也為兩岸當前破冰「創造一個條件」。事後得知,這是經習近平拍板的官方立場。沒想到稍後,國台辦就發表聲明,指蔡的演說「是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致使兩岸關係的契機再度落空。
對於這樣的轉折,前國安會祕書長李大維最近出版回憶錄提到,蔡英文二○一六年就職演說事後從美國管道得知,第一時間中方智庫專家反應尚屬正面,「但我方數位前政治人物基於私利,竟電告北京當局不應該接受」。
前國防部長林中斌則在近日專文中透露,從兩岸訊息管道得知,當日下午,北京國安軍情人士開會,沒來過台灣的對台強硬派占上風。另一原因是大陸北方與南方研究台灣的學者權力鬥爭,勝出的北方本來要完全推翻,但由習在福建的親信汪毅夫緩頰成「補考」。
無論如何,就像李大維書中所說,因北京當局未給予蔡總統就職演說正面評價,加上世局、政治、軍事、經濟結構性變化,原本尚有些許空間的兩岸機會之窗,遂演變為惡意螺旋。
古諺:「以大事小以仁,以小事大以智」,台灣在應對兩岸問題上,或許需要更高的智慧,但大陸能否以仁恕之心理解台灣民意,恐怕更為重要。如果連曾說要相信習近平的馬英九,都沒有公開表達「民主統一」的空間,試問兩岸關係如何改善?請有關的決策者冷靜思惟,如何以仁心、智慧,做出對兩岸人民傷害最少、福祉最大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