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峰源
二○二五年,適逢國立故宮博物院建院百年,同時也是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對日抗戰期間,故宮瑰寶曾運往蘇聯參加展覽會,成為中蘇文化交流的盛事。
對日抗戰初期,國民政府積極爭取外力援助,抵禦日軍行動,始終未獲得各方回應。至一九三九年初,蘇聯計畫在莫斯科辦理「中國藝術展覽會」,透過文物展示讓民眾了解中華文化,成為國民政府爭取蘇聯援助的契機。
蘇聯東方文化博物館負責籌辦此次展覽會,爭取該國十一個博物館聯合展出,計有一千五百多件中華文物,但缺乏近代繪畫、雕刻等藝術品,以及中國古代銅器、玉器、石刻等文物。
為增加這些不足面向的展品,蘇聯聯繫了正在境內商洽《中蘇通商條約》的立法院長孫科。孫科把握交流機會,立刻請行政院向中央研究院、故宮徵集殷商青銅器、甲骨刻片及玉石雕刻,將周秦漢銅器、陶器、玉器、骨器與漢魏唐宋雕刻及唐宋明清繪畫,一同運往蘇聯展示。
對於此事,不少輿論認為展覽會籌辦時間短,加上中華文物散藏各地,難在短時間開箱挑選;加上日機頻繁轟炸,不論透過海運、陸運都必須冒著極大的風險,很難在指定的時間內抵達莫斯科。當然,也有輿論聲音認為,應該把握與蘇聯交流的佳績,藉以爭取援助,共同對抗日軍的軍事行動。
行政院邀請專家開會討論後,縱使物件挑選、路線安排充滿挑戰性,最後依然決定由各機關斟酌挑選參展文物,採取陸路方式運送至蘇聯邊境。行政院執意冒險將中華文物運往莫斯科,自是希望強化雙邊交流,爭取蘇聯對華經濟與軍事援助,同時也有將文物送往國外躲避戰禍的想法。
在此期間,故宮從藏於貴州安順縣華嚴洞的文物中,擇選唐、宋、元、明、清的繪畫及緙絲五十件,古玉器物四十件及銅器十件,裝置於兩只木箱中。交通部西北公路運輸管理局負責運輸工作,派遣一輛卡車從昆明裝載中研院展品,再往安順接運故宮展物,並安置其他單位展品。由於卡車車身較小,後來又撥發一輛卡車隨行。中華文物運抵甘肅後,再換乘專車前進蘇聯。
至一九三九年十月底,東方文化博物館舉辦展品審查會,蘇聯專家先審查宋代書畫。由於故宮提供的瑰寶,讓原本只能展出一幅宋朝繪畫的蘇聯,得以一次展示十幅令人驚豔的宋代繪畫。專家們接著審閱千餘件精美的繡織品與龍袍、宮服,以及各式銅器、瓷器與現代作品。
一九四○年一月初,「中國藝術展覽會」在莫斯科東方文化博物館盛大開幕,當地《真理報》報導該展覽乃中蘇文化交流的歷史盛事,除了羅列蘇聯各地博物館的珍藏,更難能可貴的是國民政府提供的各式雕刻、陶器與瓷器。這些稀世珍品不僅見證璀璨的中華文化,許多現代照片、繪畫也如實呈現了中國抗日情景,讓民眾近距離了解戰爭的狀態。
展覽開幕後,每天都吸引了大量民眾前往參觀,僅半個月就超過一萬人次入館。為滿足觀覽人潮需求,蘇聯也成功向國民政府爭取延長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