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長期失眠不僅讓人白天疲憊、注意力下降,更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與失智症的風險。中醫師楊婕妤指出,失眠常與「陰陽失衡」以及心、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有關。建議透過穴位按摩與生活調整,有助改善睡眠品質。
楊婕妤說明,中醫講究身體與情緒的連動,透過穴位刺激可達到安神、調氣、補血等作用。例如「神門穴」位於手腕小指側的橫紋處,能安神定志、舒緩焦慮,是助眠效果極佳的穴位。
位於小腿內側的「三陰交穴」則可補血養陰,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失眠。耳後的「安眠穴」則有鎮靜舒壓的效果,頭頂正中的「百會穴」則能疏通經絡,穩定心神。上述穴位皆可在睡前自行按摩,感到痠脹即可,無次數限制。
除了按摩,中醫也強調日常習慣對睡眠的影響。規律的作息有助穩定生理時鐘,讓大腦在固定時間進入休息狀態。壓力過大也容易導致「肝氣鬱結」,透過冥想、深呼吸或瑜伽,有助情緒放鬆。
飲食方面,應避免睡前攝取咖啡因及油膩食物,晚餐以清淡為主,避免加重腸胃負擔。同時,睡眠環境也需安靜、昏暗且溫度適宜,能讓大腦更易進入深層睡眠。
近年研究指出,深度睡眠有助清除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β-類澱粉蛋白,若長期睡不好,會提高失智風險。失眠也與焦慮、憂鬱等情緒障礙有關,而長期依賴安眠藥則可能對認知造成進一步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