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音樂課 遇見華格納

文/周盈君 |2025.07.03
68觀看次
字級

文/周盈君

參加社區大學的課程,無疑是想重拾學生時代的生活,依照時間作息準時於上課鈴響就座,拿出紙本,安靜聆聽老師講課,有時窗外燠熱、冷氣失調,有時秋季的腳步提前到來,下課時夜風颯爽,原本應當坐在家中沙發上於小周末放鬆自在,流連一齣感傷或冒著粉紅泡泡的日韓劇,兼或啜飲熱飲,但我還是去上課了,因為青春在遠方的巷弄朝我揮手,我情不自禁地走向它、走進教室,消融一周工作的疲憊。在這些日子裡我看到異於往昔理解的古典樂風情,歷數音樂家不同的個性,以及他們為著生之艱難而揮灑出的不朽樂章。

老師教授韋瓦第的《四季》、貝多芬《命運交響曲》、威爾第的《弄臣》、華格納與白遼士,然而我最在意的是華格納。

初識華格納是在張愛玲《天才夢》的句子:「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世人原諒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們不會原諒我。」瓦格涅乃華格納,德國劇作家,歧視猶太人。他為世界歌劇開創新亮點,讓德國歌劇在國際有了展現的舞台,足以與義大利匹敵。

老師談及此人私生活與風流情史,豪奢的生活與入不敷出的金錢用度。當一齣歌劇的誕生必須眾志成城,有人負責譜曲,有人擔任編導,有人裁製設計服飾,華格納卻選擇一手包辦,他將樂團隱沒舞台底下,整座舞台便讓給戲劇,讓給足以唱啞歌者的樂曲。他創造了新世界,還誕生了新樂器──華格納號。當我對他的執抝深感疑惑不解時,讀到張曉風說:「如果不能堅持(自己深信的價值),活著跟不活也沒差別」,懸在心頭的才放了些許下來。

於是我佩服他創新的勇氣以及對藝術的堅定不移,他的音樂獨樹一幟,融合德國民間傳說與神話,創作了《崔斯坦與伊索德》、《尼貝龍根的指環》,他相信唯有透過神話強大的隱喻,才能細膩訴說人的情欲,並且通過叔本華所言的表象,直達內心底層的意志,而意志,也才是人真實渴望的事物,因此崔斯坦將名譽、權力、地位都拋諸腦後,他追隨內在的意志衝向愛情。

藝術家的性格總帶點怪誕與癖好,你為了他天才的藝術造詣而醉心,路德維希二世亦然,他在自建的新天鵝堡中懸掛華格納歌劇故事的繪畫,老師說,如果你懂華格納的作品,你便能一一細數。可惜十多年前到訪,只記得前往城堡的蜿蜒道途,有人搭乘馬車,馬車在路面留下屎糞,發出輕微的臭氣,一位小男孩走得靠近邊坡,德國老人便大聲斥喝提醒。

那日有導覽,滿口俐落的英語,你卻滿耳以聾坐收,只見富麗堂皇的宮殿設計,心底驚呼連連,未曾仔細觀賞一幅又一幅的掛畫說的是什麼迷人的故事,心想多半是路德維希二世的老祖宗們肖像畫或希臘傳說。可巧多年後坐在教室,聽老師談及天鵝堡的建造者正是華格納的粉絲,而自己當年嬉遊之處竟含藏寶貴的歌劇情節,便也自承知識淺薄,導致真成為瞽者了。

然而或許知識與感受總會在不同的年歲埋下種子,等待春雷喚醒時茁壯,長出不同色澤的瑪格麗特。

而華格納的歌劇中,我猶愛《崔斯坦與伊索德》,早年便聽聞「愛情靈藥」,或許隱約有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的影子,也可能是邱比特愛之箭的變形版,而一段不被家人(家族)祝福的愛情,是意亂情迷還是世俗的價值觀圈住虐戀的兩人呢?繼而想起古今中外未能完美結局的愛情,總有燦爛的火花與低迴不已的哀傷。

然而許是年紀稍長,對於悲劇收尾的戲劇總不願涉足。想起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柳夢梅與杜麗娘在夢裡一見鍾情,而後杜麗娘為愛而死,又為愛而生,愛情便穿越生死,湯顯祖創作此齣乃源自對禮教的抗辯。

觀劇時對夢中一見鍾情不免一哂,起死回生則又有二哂,放在現實來看簡直光怪陸離,但劇作家的舞台與現實的舞台本該不同,倒不如問,作曲家想要表現的是什麼?這一對中國的苦戀者後來修成正果,湯顯祖對「愛情」說了句令人備感溫馨的話: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粉紅泡泡一撒下,觀者都蒙受祝福了,我們也感染湯顯祖對愛情的肯定。美,凝在結局,也在那五十五齣的傳奇裡。至於湯顯祖的曲調也在不惜抝折歌者喉,和華格納如出一轍、盡其在我地表現戲劇的精純與完美。

所以提到華格納時,我一時想了好多好多。「愛情靈藥」是關鍵轉折,是不該攪亂一池春水,然而或許也不過藉此將崔斯坦對愛的渴望(意志)導引出來罷了。如果人的一生能透視內心真實的聲音並坦然面對自己,不也是種勇氣。

在道德習染下,人們求得內在平靜、要求慎獨,但對情愛的渴望卻實然存在,如果情欲在現實中無法如願,我深深以為,就觀賞一齣歌劇吧,崔斯坦奪取了舅舅的新娘(不合世俗倫常),最終陪上自己的性命,此情愫無奈之餘,劇作家華格納讓愛情昇華成永恆,由伊索德唱出〈愛之死〉。

於是在螢幕上,崔斯坦已然倒臥舞台,你看了都覺殘忍不捨,當舅舅的免死指令下達而來,卻只見僵死之人,而後女高音昂然立於舞台中央,音符婉轉自她咽喉流轉而出,唱向一個不如己願的困蹇命途(誰的人生不是如此),唱向悲劇,然而死亡只是表象,不滲雜質的愛成為意志,因此伊索德也唱向了永恆。

導聆時,老師說她可以反覆聽上二十多次,在旋律中感受心靈平靜,我在課堂聽了一回,返家後閒暇之餘又聽了二、三次,仍舊感受冉冉的悲傷如煙如霧消散不去,也許我聆聽的功力不足,悖於華格納與師長,但願有天我能同感樂譜的真諦。

至於華格納的「延伸動機」,創造了「交響詩」——你的音樂(動機)就是你的故事時。我突然想像如果我有「動機」,那會是什麼風格?是如宇宙渾然的銅管大調、流水般的弦樂齊奏,還是孤獨的雙簧管,抑或堅毅英雄的大提琴?

當周五的夜晚,天氣逐漸不再燥熱,前些天密匝匝的雨洗滌校園,青草泛出潮土油味兒。坐在課室的我們,就著低矮的木桌木椅,木桌的右上邊還有鉛筆凹槽之痕,等待你置放書寫的工具。我偶爾做筆記,偶爾放鬆放空,來此跳脫規律的日常,生活需要陌生化、開眼界,作家水木丁就曾寫道:「詩意是最沒有用的,但是詩意卻是唯一能將人從庸俗的生活中解放出來的東西。名和利,還有金錢,都不能將人拽出生活的泥沼,只有詩意可以讓你生活中的每一束光都顯得與眾不同」,而詩意不妨也解作古典音樂的課程,我不求成為音樂通、歌劇迷(但或許已是半個華格納粉了),但不摻雜目的、沒有考試的課堂,就是至今所嚮往。

學習前,老師要我們分享來此上課的動機,同學們談起求學時光的音樂課、對樂曲題目僅有NO號碼的不解,我則永遠留戀國中時每學期總有一二個晚上,到禮堂欣賞學校音樂班的表演。總先偷溜出來,搶坐第一排的席位,看盡每位演奏者陶醉或戰戰兢兢的臉龐,還有指揮家舞動雙手的肢體動作,而我總喜歡和同學歡呼「安可」,有時又上台獻花,好動宛如脫兔,入戲猶如石雕。時移事往,工作家庭的忙碌對長久的日常一錘定音,而此學習則讓人探索樂曲的風采,也讓人懷想青春年華。然而,幸好我們唱頌的不是「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而是透過學習得以再次復刻,雖然體力、時間有限,但熱情引領我們跨出第一步,願精神富足、活到老學到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