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台灣高山與喜馬拉雅山的溫帶昆蟲
鄉下或溼地附近,尤其是下雨前,常可看見蜻蜓飛翔,但台灣有種特有亞種的蜻蜓「泰雅晏蜓」,是其中非常特殊的一種,因為牠見證著台灣地質的變動,是冰河時期的孑遺,在生物地理學上具有重要意義。
泰雅晏蜓是台灣棲息海拔最高的蜻蜓,臉部黃色,有一對方形斑,上額有黑色「T」字斑,複眼背面淡藍色,腹面淡綠色。腹部黑色,僅第1節有淡藍色橫斑,其餘為黃色橫斑。葉文琪提供
蜻蜓是昆蟲中歷史悠久的一目,已在地球上生存了3億年,當恐龍和鳥類還沒有出現在地球上時,蜻蜓曾是天空飛行動物的主宰者。
由於遠古時代冰河向南侵襲,許多北方溫帶地區的生物為了避寒,將台灣當作躲避寒冷嚴酷氣候的避難所,且在冰河消退後,仍然逗留在島上適合生存的中高海拔山區。這也是為什麼在台灣可以發現像櫻花鉤吻鮭及山椒魚這類溫帶物種的原因。
雖然台灣有將近90%的蜻蜓目種類係生活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地區,但是在中高海拔山區,卻有少數同樣也是冰河期後殘留下來的種類,而台灣特有亞種泰雅晏蜓正是其中最常見也最顯眼的一種,也是台灣分布海拔最高的蜻蛉目、晏蜓科昆蟲。
冰河時期來台
在1萬8千年前的冰河時期,海平面下降了100公尺,許多中國大陸的生物為了避寒,從海平面下降後形成陸地的台灣海峽進入台灣,包括泰雅晏蜓的祖先。而在上一次的冰河時期結束後,地球暖化,造成台灣海峽遭海水淹沒,許多來到台灣高山的物種成為冰河時期結束後的孑遺生物。
而泰雅晏蜓在亞洲屋脊喜瑪拉雅山麓的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印度東北部等地還有大陸種的親戚存在,呈現不連續分布現象,這些大陸晏蜓和泰雅晏蜓唯一不一樣的形態是,大陸亞種在雌蜓的尾毛上,具有寬大型與短小型之雙型現象,而台灣亞種則一致呈紡錘狀,其中原因仍待研究。
譗蜻蜓達人豃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研究人員葉文琪表示,泰雅晏蜓是大型蜻蜓,成蟲全長6.7至7.2公分,雄蟲合胸側視具2條黃綠色帶,複眼藍綠色,腹部第1、2節各有1條藍色斑紋,翅膀透明,翅痣黑褐色。雌蟲複眼黃綠色,腹部第1節有藍色斑紋。
雄蟲翅胸暗紅褐色,腹部黑色,黃色或淡藍色;臉部黃色,上唇黑褐色,有一對方形斑,上額有黑色「T」字斑。翅胸正面的背條紋直而平行,下方變窄而尖。腹部背面第1節有淡藍色橫斑,第2節有類似人臉的斑紋,第3至6節各節前、中、後都有斑紋,第6、7節中間及後方有斑紋,第8至10僅後方有斑紋。上攫握器形狀類似開罐器。
雌蟲斑紋類似雄蟲,但腹部第1至3節暗紅褐色,腹部末端有發達的產卵管,成蟲於4至12月出現。
習性機警難發現
泰雅晏蜓主要分布在台灣本島海拔1500公尺、甚至1700公尺以上的山區,一般棲息在天然的池塘、湖泊或沼澤,也相當適應人類所建造的蓄水池或溝渠。雄蟲常在其領域巡遊守衛,習性機警,不容易被發現。雌蟲則一般只在交配或產卵時才會出現在水邊。雌蟲會將卵產在水邊的草類、潮濕朽木或苔蘚層上,遇到雄蟲干擾時會有腹部向下彎曲的排斥行為。
泰雅晏蜓雄蟲在水邊的活動跟陽光的照射息息相關,只要陽光消失就馬上不見蹤影,不像一般蜻蜓,即使在多雲的天氣仍然生龍活虎。
幼蟲在寒冬停止發育
葉文琪說,根據觀察,泰雅晏蜓的卵及幼蟲譗水蠆豃在寒冬會停止發育,一直要到隔年春天氣溫回暖時,才繼續正常生長,所以估計牠們一個世代約須花費2至3年的時間,而非一般平地蜻蜓平均壽命只有1年。
泰雅晏蜓的水蠆身體呈圓筒狀,全身黑褐色,腹部末端有發達的尖刺,可以用來制伏獵物與攻擊敵人,屬於潛近型的捕食者,靠發達而突出的複眼搜尋獵物,發現目標後會躡手躡腳的偷偷靠近,然後再彈射出折疊在頭部下方、扁平、帶鉤的下唇捕食。
葉文琪表示,泰雅晏蜓的水蠆非常容易在室內飼養,可用小魚、蝌蚪或餵鳥用的麵包蟲養到準備羽化的終齡階段。判斷水蠆是否已到達終齡的最快方法,是觀察水蠆背部像葉芽一樣的翅芽是不是膨大了。如果翅芽已經膨大,那大概再過7至10天就會羽化,此時可以放幾根枯樹枝在水裡幫助水蠆爬出水面,觀察牠們羽化的過程。
沿中央山脈零星分布
泰雅晏蜓的分布從宜蘭到高雄的山區,沿著中央山脈軸線向南拓展,分布相當零碎,文獻記載成蟲分布地點有宜蘭縣加羅山,台中縣小雪山天池,南投縣合歡道路、松嶺、合望山、石門、新人崗、松崗,嘉義縣阿里山姐妹潭、奮起湖,花蓮縣碧綠神木、七彩湖等,其幼蟲分布記錄則有小雪山天池(海拔2530m)、阿里山姐妹潭(海拔2100m)、七彩湖(海拔2900m)等。農委會特生中心也曾在高雄縣藤枝的溪南山小池沼(海拔約2600m)有成蜓及幼蟲採集記錄。
曾在合歡山歡察泰雅晏蜓的生態研究者方偉達表示,在合歡山主峰、北峰和東峰圍繞的谷地生長翠綠色箭竹草坡鋪面,大片的草坡綿延了幾十公里,加上冷杉形成的不規則形態的斑塊,構成了特殊的生態環境。在這裡,由於地質是由第三紀泥質沉積岩組成,屬於硬頁岩和板岩帶,質地容易剝落,經過風化和剝蝕作用,冬季積雪融化後形成一個一個的天然水窪濕地。
泰雅晏蜓雌蟲在池沼邊的箭竹草叢或枯木下的苔蘚產卵,之後水蠆在濕地中成長。大約在4月之後,泰雅晏蜓成蟲朝向海拔的山區飛翔,一直到7、8月,都是泰雅晏蜓破殼成蟲的季節;而從水蠆到成為成蟲,成蟲後交配返回高地的產卵行為,以避免幼蟲提早孵化受到冬天的寒害。這是泰雅晏蜓自冰河時期結束以來,在台灣山地學習到的拓殖行為。
羽化失敗率很高
日本蜻蜓學者石田昇三認為,泰雅晏蜓生存區域年雨量平均在3000公釐以上,平均溫度在攝氏6度以下,可以說是生存環境受到溫度和海拔的影響。泰雅晏蜓從水蠆羽化到成蟲的失敗率很高,一般晏蜓在夜間羽化,全程大約需要4個小時,從夜間10時開始,到次日凌晨2時完成。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人員林斯正表示,近年來,由於山坡地的開發與旅遊廢棄物及宗教界恣意放生等不良因素,泰雅晏蜓水棲幼蟲的生育地─高山湖沼,正面臨著廢棄物污染堆積及放生的鯉魚、泥鰍嚴重破壞水域生態的威脅,可能在我們還來不及窺探牠們的奧秘前,泰雅晏蜓就消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