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155種蜻蜓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去年11月發表台灣蜻蜓種類大調查,發現台灣蜻蜓種類在近10年內增加了17種,讓台灣蜻蜓種類從原本的138種增加到155種,其中15種係由林試所的葉文琪所研究發現,近8個月來並未再增加。日清晏蜓、刃鋏晏蜓、台灣弓蜓等3種是台灣獨一無二的譗特有種豃,黃尾弓蜓及四斑細蟌則被國際保育界列瀕危物種。
葉文琪說,蜻蜓是水陸兩棲昆蟲,幼蟲俗稱水蠆,是兇猛的獵食者,以捕食水中的小動物為生,蚊子的幼蟲孑孓就是牠們超愛的食物。水蠆羽化成蟲後,轉而捕食空中的飛蟲,因此對蚊蠅等害蟲具有重要的生態制衡功能。
葉文琪說,因為蜻蜓的棲地主要是濕地和池塘,其生活與水息息相關,所以常被拿來當作湖泊及溪流水域環境的重要生物指標。
譗四斑細蟌豃是新發現的17種蜻蜓中,目前情況最危急的,其棲息地只侷限在台北縣五股河口地區,少數幾個有淡水和鹹水交會的濕泥地上的蘆葦叢裡,而這一帶受到人為土地開發的影響很大,這種蜻蜓漸漸失去牠們的棲息地。
●不完全變態
昆蟲從出生到成蟲,形態上會發生幾次重大的改變,這種改變的過程稱為譗變態豃。昆蟲的變態分為兩種:完全變態─生活史包括卵、幼蟲、蛹、成蟲;不完全變態─生活史包括卵、幼蟲、成蟲。
蜻蜓為不完全變態的肉食性昆蟲,其產卵方式很有趣,雄蟲和雌蟲在交尾後,雌蟲會靠近水面飛行,不斷地將尾部往水面清點,把卵產在水中,或水面水草上,就是俗稱的「蜻蜓點水豃。
雌蜻蜓把卵產在水裡,卵在水裡孵化,幼蟲也生長在水裡。
蜻蜓的幼蟲名叫譗水蠆豃(水乞丐),水蠆還沒有翅膀,只能在水裡用下唇去補食一些蜉蝣或蚊子的幼蟲孑孓。蜻蜓的卵在剛孵化時,腳、頭部都跟身體縮在一起,不怎麼活動,稱這階段為譗前稚蟲期豃,這一階段為期很短,少則3、5秒,多則2、3分鐘,前稚蟲的背部就會裂開,不久就會慢慢將頭、腳伸展開來自由活動。
蜻蜓稚蟲隨著種類不同而各有不同的齡期,從8至16個齡期都有;而整個稚蟲期所需時間,依照不同種類及季節而有所不同,從1個月到3年都有。
水蠆經過多次蛻皮,成長到終齡稚蟲時,胸部會有明顯的翅芽,這是與其他齡期稚蟲的一個簡單的區別方法。
通常蜻蜓的終齡稚蟲會在羽化前幾個小時爬出水面附近的地方,如枯枝、葉子、石塊、圍牆、橋墩等物體都可供蜻蜓穩定攀爬以進行羽化,大多數蜻蜓於夜晚羽化,少部分在清晨羽化。
剛羽化的成蟲通常體色很淡,翅膀很薄且有明顯金屬反光,1天後,成蟲體色就會加深,翅膀也會變硬且沒有明顯反光,未成熟的成蟲要經一些日子才會變成熟,少則10日內,多則1、2個月以上,從未成熟到成熟過程,外部形態上都會有差異,且絕大多數蜻蜓的雌、雄蟲在外觀上也不一樣。
●蜻蜓、豆娘怎麼分
人們經常無法分清蜻蜓及豆娘的差別,兩者均屬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蜻蛉目,但蜻蜓屬於不均翅亞目,豆娘則為均翅亞目。
台灣的蜻蜓有勾蜓、春蜓、晏蜓、弓蜓、蜻蜓科等5個科;豆娘則有珈蟌、幽蟌、鼓蟌、絲蟌、洵蟌、蹣蟌、琵蟌、樸蟌、細蟌科等9個科。
想要區別兩者的差異,簡單地說,蜻蜓身體明顯較粗壯,豆娘身體偏纖細,多為中小型。另外,豆娘前後翅外形大小相似,蜻蜓前後翅大小不同;豆娘停棲時雙翅往往豎直在背上(絲蟌科及蹣蟌科部分種類除外),蜻蜓停棲時雙翅常平攤在背上。另一個分辨要點是複眼,蜻蜓的複眼往往兩眼緊靠或是稍微分開,豆娘的複眼則在頭部兩側,兩眼間的距離超過一個複眼的寬度。
交配 蜻蜓交配時,雄蟲將尾部附著於雌蟲胸部。關渡自然公園提供
產卵 麻斑晏蜓停在水草上,尾部伸入水中產卵。關渡自然公園提供
水蠆 蜻蜓的幼蟲譗水蠆豃,也是水中小霸王,獵捕其他水中動物維生。本報檔案照片
羽化 剛羽化的樹穴蜻蜓趴在水蠆殼上晾乾翅膀。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