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鎮
在耶路撒冷死海地區發現的「死海文書」,為研究猶太教與早期基督教的重要典籍,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北京大學李零教授指出,子彈庫帛書對中國文化的意義,不亞於死海文書對西方的意義。這樣的比較,可從以下幾方面理解:
一、稀有性:如同死海文書是以色列出土的唯一大宗古猶太語卷軸,子彈庫帛書亦為唯一戰國帛書。
二、知識性:子彈庫帛書揭示了中國古代如何將天文、曆法、五行與軍事,結合成一套知識體系。
三、銜接宗教與創世觀:帛書中的術數思想,與古代對天地運行、神祇秩序的理解密切相關。例如《四時令》常以天帝、四時神與五行配對,與《尚書‧洪範》所述「五行治天下」的創世邏輯相合。
四、思想演化證據:它為儒、道、陰陽家尚未分化前的思想雛形,對理解後來儒學中的「正氣」、「天道」、道家「無為」與陰陽學派的「氣數說」,提供了系統證據。
一九四二年抗戰期間,湖南長沙子彈庫一帶的古墓遭民間盜掘。該墓為楚人墓葬,出土帛書由古董商蔡季襄輾轉取得。一九四六年,美國駐華情報人員柯強(Karl Kindler)以攝影為由借走帛書後,私運至美國,屬非法出境。之後帛書散佚,其中《四時令》為保存最完整者,最終由美國賽克勒基金會藏有,《五行令》與《攻守占》則流入美國某博物館典藏。
長期以來,中方文物學者與外交部門不斷呼籲返還。直到今年,美國博物館決定主動歸還《五行令》與《攻守占》兩卷帛書殘片,也象徵中美文物外交的一次成果;中方表示,將持續推動《四時令》的歸還,以實現帛書三卷的完整回歸。
未來,歸還機制可望依循外交途徑交涉,透過文物對話機制與基金會談判;或第三方監管,引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助歸還與保管轉移;或經由學術合作交換,以共同研究、出版為條件,交換歸還權益。
子彈庫帛書的發現與回歸,是中國早期文明與知識體系研究的重大契機。它不僅是一項珍貴的歷史文物,更是一座思想寶庫。如同死海文書之於西方文化,帛書所承載的,是中國人如何思考自然、人事與宇宙秩序的整體世界觀;它所揭開的,是一個未經定型、充滿創造力的古代思想世界。
在今日重構文化自信與文明交流的背景下,子彈庫帛書的價值別具意義,影響尤為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