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閒書生
廣泛流傳於鄉里的生活諺語「食飯薛剛攻城,做事陳三磨鏡」,意思是,吃飯時宛如武將薛剛那般勇猛,工作時卻如陳三磨鏡般動作緩慢,比喻「好吃懶作」。
薛剛,唐朝人,是小說《薛剛反唐》中的人物,作者不詳,內容細述薛剛起兵討伐武則天的過程。薛剛十六歲時,因打死了驚擾百姓的天竺虎,博得「通城虎」之美譽,然而這樣見義勇為的個性,也為他的一生帶來了許多災難。
坊間另有傳說,薛剛是唐朝武將薛丁山的兒子。在台灣的歌仔戲中,經常會看到《薛丁山征西》、《薛剛弄花燈》的戲碼,也使得薛剛成為民間百姓耳熟能詳的知名人物。事實上,薛剛、薛丁山均為虛構人物。
陳三,福建泉州人,本名陳必卿,由於在家中排行第三,因此人人稱他為陳三。
一天,陳三護送嫂嫂到廣南,途中投宿於潮州一家客棧。當時正值元宵燈節,街道上十分熱鬧,陳三與書僮上街賞燈,與一位美如天仙的女子擦身而過,兩人一見鍾情,卻未曾留下姓名。
端午前夕,陳三經過潮州時,又在街上遇見那名女子登樓賞景。次日,陳三向一位磨鏡師父打聽消息,才知她是潮州富貴人家黃九郎的千金黃五娘,可惜早已許配給不學無術的男子。陳三聽了之後百感交集,卻又莫可奈何。
此時,磨鏡師傅幫他想了一個計策,讓陳三跟著他學藝,再藉著到黃家磨鏡的機會,趁機打破一面價值連城的寶鏡,然後假裝身無分文,賣身為奴。
陳三依計行事,在黃家當了三年長工,得到親近五娘的機會,兩人在三更半夜一起逃離了黃家。陳三與五娘私奔後,被官府捉拿定罪。幸而,最後在陳三哥哥出面調解下化險為夷,有情人終成眷屬。
中國很早以前就有鏡子了,但不同於現在所使用的,而是青銅鏡。只要把青銅表面磨得光亮,能反射光線,也可以照出人的影像。但因為青銅在空氣中容易氧化,銅鏡用久了表面會變得灰濛濛的,反射的影像也顯得模糊。於是,就興起了磨鏡的行業。
磨鏡屬於細活,如同磨刀的工匠,需要耐心,才能磨出光可鑑人的鏡子。就像現在有修理紗窗、玻璃的需求,當時,街頭巷尾也經常可聽見「磨鏡、磨鏡」的叫喊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