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勞動節有近百名台電員工到經濟部前陳抗,指錯誤的能源政策造成台電大虧損;經濟部長郭智輝答覆立委質詢時說,台電有三萬多名員工,陳抗員工看不下去的可以離開啊。
顯見官僚瞧不起庶民,糊弄主題的表述早就族繁不及備載。數日後屏東核三廠二號機除役,台灣即再無便宜無碳的基載核電,所遺發電缺口得用化石燃料遞補;台民用電註定變貴、變髒,還變得不安全。獨占市場的台電焉能不靠公帑救助而續存?
可是賴清德總統會見環保團體代表和召開氣候變遷委員會時,竟仍宣示二○五○淨零碳排目標不變,將如期實踐減碳,打響綠色台灣品牌。
燃燒天然氣、煤碳發電,地球會升溫,極端氣候會破壞人類共有的環境;二十一世紀勢必會轉型綠色能源、淨零碳排。目前國際已視核電為綠能,並積極開發新質能源。
賴政府理應穩妥部署能源政策,卻拿不排除任何有助淨零排放的方案(包括先進核能技術)當高調;另一手終結無碳核電;兩手言行明顯矛盾,何者可信?
日前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國部分地區無預警大停電,交通大亂、醫院和銀行無法運作、機場停運,西葡兩國都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停電原因有多種揣測,但必與電力結構和應急供電連動。
人類在不同階段各有核心驅動力,十八世紀機械取代人力,工廠製造大批產品行銷各地,衍生重商主義。十九世紀工業先進國擴張殖民地,搶占市場,掠奪資源。二十世紀,民族國家崛起,多方競逐化石燃料。
二十一世紀人工智能(AI)重塑生產模式、勞動型態,成為生產力的核心引擎。電動車有自動駕駛,由機械手臂操作的生產線,熄燈也可運行自如。這一切都需要電力驅動,建構因地制宜的能源政策,才能保障地球永續與AI積累的智慧資本。
北歐國家是再生能源與碳治理的優選國,挪威逾九成是水力發電,仍研究小型模組化核反應器。芬蘭朝野認為核能是低碳轉型的重要支柱,推動核廢料永久儲置場。瑞典從逐步淘汰核能,轉為支持新核電,有六座運作中的核反應爐,並投資興建新一代核電廠。
日本在福島核災後關閉了其他核電廠,重新檢查;但在能源危機和淨零碳排考慮下,仍逐步重啟核能發電,並定調為穩定的基載電力。
中國大陸從引進和自主研發核能技術,現在已外銷核電廠至巴基斯坦,並積極開發阿根廷、中東等潛在市場。中國的風、光能源亦極可觀,太陽能板、風力渦輪機、儲能鋰電池產量占全球七成以上,號稱綠能全球化推手。
AI、淨零減碳既是新世紀核心動力,台灣必須先穩供電,才能穩產業與民生。九年來民進黨政府汲汲於風、光發電,成本貴又擾民;棄核電如敝履,更是自棄穩定的基載電力。
美國總統川普已二度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並重啟煤礦、鼓勵鑽油;又怪罪前朝拜登政府獎助電動車政策是災難,一意討好油車業界和化石集團。他丟棄了地球永續理性,只為討好鐵粉選民。
比較工業國政府的能源政策,台灣納稅人已背負了過多電力結構的負債。台灣沒有美國那麼大可揮霍的量體,驅動新世紀的民意、技術與選舉考量何其複雜,切忌情緒任性;若想東施效顰學川普的鞏固鐵粉思路,台灣人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