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振藩
因為長相像柿,番茄有些別稱,都和柿子有關。最有名的是西紅柿、洋柿子及番柿,且有一個品種,生食尤其味美,如果加點調料,還能提升檔次,那就是黑柿了。
本身充滿傳奇色彩的番茄,堪稱二十世紀以來,對全球最具影響的蔬果之一。它屬番茄科番茄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幼嫩多汁的肉質漿果供人食用,植株有矮生和蔓生兩類。
漿果通常呈扁圓形,如按其生物特性,分為栽培番茄、櫻桃番茄、大葉番茄、梨形番茄和直立番茄五個變種。果色則以紅色、黃色居多,亦有紫及白等色,不論大小皆然。我有幸皆嘗過。
番茄起源,在南美洲的安地斯山一帶。現廣泛栽培的番茄,應是由野生的櫻桃番茄於墨西哥馴化培育而成,十六世紀上半葉,先從墨西哥傳到西班牙、葡萄牙,之後傳往意大利、英國及歐洲各國,到了十七世紀時,再經由菲律賓傳入亞洲各國。
明代時,番茄自歐洲及東南亞引入中土,起初充作觀賞用,直到二十世紀初開始大量食用,成為夏秋季之主要蔬果。
中國早先的番茄據《群芳譜》載,「地瘠水少者,生食刺入喉」,直言酸澀難吃。後經長期選育,培養出有限生長型的早熟品種北京早紅、青島早紅、早粉二號,以及無限生長型的中、晚熟品種長箕大紅、武昌大紅、強豐等優良品種。
台灣在上世紀五、六○年代,曾流行所謂阿波羅系統的番茄,個兒有大有小,果肉果囊厚實,種子少而多汁,果皮有紅、橙、黃、綠及粉紅等,大受時人歡迎。
以熟食方式入饌,番茄適用於炒、拌、醃、煮等多種方法,既可充主料,也能當配料,因其葷素不拘,而且搭配得宜,是以在江南地區被認為是「百搭菜」。而在西餐方面,更已成了「台柱」菜,沒有番茄這味,許多西式菜餚根本無法製作,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由於成熟的番茄不宜長時間燒煮,須快速加熱成菜,否則易致爛糊,望之不成模樣,是以炒要俐落,作燒菜應後下,燒湯宜用汆入。如此,味道便會鮮潔,色澤更增豔美,尤其重要的是,所含維生素C得以大量保存。
常見的番茄菜餚,幾乎都是家常菜。如番茄炒雞蛋、蜜汁番茄、鮮菇番茄湯、豆腐番茄湯、番茄蛋花湯等皆是,酸香適口,頗能增進食欲。
陳存仁在《津津有味譚》提到一款「素菜補血湯」,其內有番茄,云:「番茄為主,加以胡蘿蔔、菠菜、蕹菜煲湯,是補血佳品。」而我岳母拿手的素高湯,同樣以番茄為主,加上胡蘿蔔、玉米段、馬鈴薯,如果有西洋菜就更理想了。此法由羅宋湯衍化而來,有北國風味。雞蛋也是番茄的好搭配,如果是吃全素,豆腐必為首選。
至於生食番茄,我最常食用者,小果乃聖女番茄,大果除黑柿外,就是出自宜蘭的桃太郎,兩者口感不同,卻各具其美。
黑柿甚值一提,當其尾端出現一點紅,表示可直接食用。每於切片之後,蘸上「薑糖沾醬」(醬油膏、老薑泥、甘草粉、白糖粉調和,俗稱「海山醬」),甜鹹帶爽,濃郁有勁,會一口接一口,謂之經典至味,確也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