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不容「取消文化」蔓延

 |2025.05.05
133觀看次
字級

網路媒體大行其道的當代,經常可看到一群人集體「出征」,針對特定言論及其發言者口誅筆伐,意圖將所討伐的對象消失,消除與自己價值觀不一致的聲音,官方甚至施以行政懲處。這個「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概念始於西方國家,同樣的現象在台灣等非西方社會也屢見不鮮,造成惡劣的影響。

台灣最常出現的取消文化現象是針對涉及兩岸關係的事情,集體「興兵」討伐的出征者多半是台灣意識濃厚的一群人,他們透過自發性的或是指使性的動員圍剿,對被出征者構成重大的精神壓力,產生威嚇作用,往往使其在無法承受之下怯於繼續發聲。最典型的事例是主張「我是中國人」者經常難逃被集體施予語言暴力的對待。

取消文化的一大弊害在於威脅言論自由。自由民主社會中,只要不公然違背法律,任何言論主張都可發抒;相對的,對於任何不苟同的言論都可自由評論。取消文化之不可取,在於缺乏包容的涵養,違背就事論事、針對言論進行理性討論的原則,而以討伐性、集體性與霸凌性的方式對待特定意見,欲除之而後快。

取消文化原本指網友集體抵制性騷擾、種族歧視等不當言行,後來被廣泛延伸為透過網路言語施暴,意圖將對象消失的行動。這種現象雖無司法性質,卻意圖扮演法庭角色,將某種立場判定為危害公共利益的不當言論,而以群眾出動守護社會正義的姿態進行圍剿。其中的極端事態是社交媒體先行輿論審判,再由公權力介入;前些時候有陸配因言論不當遭受懲處就是顯例。

言論自由並非毫無界線,批判某種言論無可厚非,但必須具有尊重多元性的精神,批評也要符合比例原則,不該進行毀滅的出征;行政機關可依法調查,卻不該利用輿論風向濫權懲處;否則就犯了取消文化的錯誤,違背言論自由原則。

民主社會不鼓勵以集體行動抵制、聲討特定言論,否則使其失去表達的寬鬆環境。取消文化一旦蔓延,群眾審判必將大行其道,而使公開辯論與法治程序的民主正當原則遭受侵犯,有些人因而不敢表達獨特或有爭議的觀點,從而抑制思想的自由交流和碰撞,這將不利於社會的創新和進步。

取消文化往往在輿論的快速發酵下,而使單一個體或是某種觀點被貼上負面標籤,因之無法立足於世。必將加劇政治社會的分裂,引發不同立場群體之間的敵意和衝突,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破壞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不利於形成包容與多元的社會氛圍。須知,任何一種觀點的形成都有複雜因素,不應將問題簡單化、絕對化、妖魔化,更不應將異見視為毒蛇猛獸,非將其消滅不可。

我們必須維護社會多元的價值觀,給予各類言論表達的自由和訴求的管道,尤其要讓弱勢群體能透過言論爭取權益和公義。只有懷抱這種容忍的精神,才能有效消弭網路暴力,減少語言攻訐和人身威脅。在理想上,網路言論必須基於對所論之事和人有客觀而完整的了解,不應因為主觀性偏見或是殘缺的訊息就對其全面否定,且欲置其於死地。相互尊重與理性對話是民主社會的基本精神與運作模式,只有謹守奉行,才能免除取消文化的毒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