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隆
台灣本島的四極,極北為新北市石門區的富貴角,極西為台南市七股區的國聖港,極南為屏東縣恆春鎮的鵝鑾鼻,極東為新北市貢寮區的三貂角。剛巧,這四個地方都建有燈塔,照看著往來船隻的安全。
三貂角是一處遍布岩石的岬角,目前由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為雪山山脈主脊往東北餘脈末端延伸入海的海岬。大航海時代,西班牙與荷蘭的船隻東渡,途經台灣島東岸,西班牙人以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聖雅各」為名,將當地命名為「聖地牙哥」(Santiago)。
當西班牙人領有北台灣時,這個地名也就延續了下來。日後途經該地前往葛瑪蘭拓墾的閩南人,則以熟悉的閩南話將此地音譯為「三朝」、「三貂」或是「山朝」。
台灣島的首座燈塔,據考證應是清朝嘉慶元年(一七九六)建於淡水「望高樓」,當時淡水居民砌石約八公尺,用以作為燈塔使用,但今日已不復存。
三貂角為台灣島最東端,且為東岸南北往來的要衝,諸多船隻皆以該岬角為判斷航行的憑準,但早期的三貂角卻沒有燈塔。爾後,清政府在台灣設立的燈塔,是位在台灣最南端,完成於光緒八年(一八八二)的「鵝鑾鼻燈塔」。
一八九五年日本領有台澎後,雖然修建了許多燈塔,卻遲遲未將三貂角納入規畫。直到接連發生兩次船難,日本殖民當局才著手在此修建燈塔,維護航路的平安。
第一次船難,是一九二九年十一月三十日於三貂角外海觸礁沉沒的「撫順丸」。這是一艘一九○八年由日本大阪鐵工所建造、排水量達一千八百一十二噸,長七十九‧七公尺、寬十‧七公尺的鋼質船,隸屬於大阪商船株式會社。
撫順丸的航路包括了福州、上海與日本本土、台灣等地,因此一九一三時曾經搭載孫中山、胡漢民來台。爾後,該船也參與內台航路,開行沿著台灣島東岸的運輸路線。
第二次船難,則是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五日於三貂角觸礁沉沒的「華南丸」。該船隸屬於山下汽船,由浦賀船渠所造,一九二○年五月二十五日下水,是日本海事協會所訂NK(Nippon Kaiji)船級施行之後第一艘適用的船隻,排水量達兩千一百八十八噸的鋼質船,參與內台航線。
三貂角一帶時有濃霧,海流洶湧且暗礁複雜,這兩艘鋼質船的擱淺沉沒,促使台灣總督府決定在三貂角闢建燈塔,以免以後船難頻傳。
歷時四年,「三貂角燈塔」於一九三五年五月完工。最初裝有三等煤油白熱燈,每二十八秒連閃白光、紅光兩次,火力約為二十萬支燭光,光程二十六海浬。一九四二年置換為三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力更為增強,白光約等同六十五萬支燭光,紅光約等同十一萬支燭光,光程二十四‧五海浬。
太平洋戰爭期間,三貂角燈塔受到盟軍轟炸而受損停燈,戰後於一九四六年修復重啟,直到今日仍持續照耀東台灣。
三貂角燈塔為白色圓頂的鋼筋混凝土建物,塔高十六‧五公尺,與仿歐式的展覽廳連成一體,自一九九二年元旦起,免費開放民眾參觀。展廳中有常設展,陳列早期的設備、煤油燈、燈塔模型、圖片與郵票等。
三貂角燈塔旁,另有一座民航局所屬的三貂角雷達台,相互映照,為東台灣每年最早看到日出之處。近年因單車環台風行,三貂角燈塔也是車友必到之處,成為環島旅途的一抹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