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噪音 使黃鶯變成憤怒鳥 文/朱莉雅整理 |2025.04.27 語音朗讀 28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船舶行進時發出的巨大噪音,讓鯨豚嚇得連忙躲避。圖/123RF都市鸚鵡一言不合忍不住動手。圖/邱金桂 鯨豚很容易受到海中噪音汙染影響聽力。圖/123RF鳥類藉由歌聲進行溝通。圖為家燕。圖/David Clode on Unsplash兩隻穀倉燕子化身憤怒鳥,爆氣爭吵中。 圖/Pixabay 文/朱莉雅整理新近研究指出,交通噪音如喇叭聲、引擎聲……會引發黃鶯發作「路怒症」,如果情況再不改善,鳥兒暴躁焦慮下,就會轉而進入「戰鬥模式」,變成如假包換的「憤怒鳥」;同樣的,海中的鯨豚及海洋生物,也會因為船舶、聲吶、水下工程……影響聽力或導致死亡……最近一項研究指出,交通噪音易使鳥類進入「戰鬥模式」,使其變身為城市裡的「憤怒鳥」,甚至頻頻上下圍繞著、企圖攻擊汽車的喇叭揚聲器。噪音引爆鳥類壞脾氣《動物行為》期刊最近發表一篇研究,證實加拉巴哥群島上的黃鶯,因為不堪忍受交通噪音、道路嘈雜,竟然和人類出現相同的反應──煩躁焦慮不已,並出現「路怒症」的壞脾氣現象。這項研究是針對加拉巴哥群島兩座島嶼上的38隻雄性黃鶯,觀察牠們在噪音干擾下的行為,其中20隻鳥生活在道路附近,18隻鳥在遠離交通要道的地方築巢。結果發現,居住在繁忙道路附近的加拉巴哥雄性黃鶯,在交通噪音環境當中,聽到另一隻雄性黃鶯的歌聲時,會表現得更具攻擊性。黃鶯出谷前先被逼瘋研究小組在不同的日子,針對兩群黃鶯播放兩種聲音片段,其中一段聲音,只收錄另一隻雄性加拉巴哥黃鶯的歌聲;另一個片段的聲音,則除了有另一隻黃鶯歌聲外,還夾雜有許多交通背景的噪音。動物學家觀察發現,居住在繁忙道路附近的雄性黃鶯,在聽到有交通噪音的歌聲時表現得更具攻擊性,牠們會接近揚聲器,並繞著揚聲器飛行來尋找「入侵者」。觀察報告指出,雖然黃鶯走近一些,有可能只是為了讓其他鳥類聽到自己的叫聲,但並不是所有的雄鳥在靠近其他同類時都會唱歌,顯示這些走近的雄鳥,其實是準備去吵架的,因為如果發出聲音的是一隻真正的鳥,而不是一個揚聲器,這種行為通常就代表牠們準備要展開戰鬥了。聽不到歌聲只好戰鬥動物學家表示,鳥類唱歌其實是在對入侵者發出警告,而兩隻在不同背景音下唱歌的鳥,則背景音是交通噪音的鳥類歌聲,會讓對手鳥兒更加憤怒。研究者猜想,這可能是因為趨近歌聲音源的鳥兒,已經意識到自己的歌聲,可能會被交通噪音掩蓋,只好直接爆氣,進入戰鬥模式。研究人員表示,鳥兒以唱歌來交流,通常是代替身體攻擊的溝通方式,但如果因為交通噪音而無法交流,動物就可能會採取導致肢體衝突的危險行為來交流。相較之下,遠離道路生活的雄性黃鶯,在聽到交通噪音時,表現出的攻擊性則較低,研究小組認為,這可能是因為牠們被不熟悉的聲音嚇到了,一時間還在思考:究竟是要「戰」?或是要「逃」?環境音影響動物行為此外,研究人員也發現,所有鳥類在噪音出現時,都會不自覺的調整牠們的歌聲,以更高的音頻歌唱,期能達到和另一同類交流的目的。一般而言,鳥類的叫聲和行為,是與同類爭奪領土主導權的一種示威行為,先前也有類似研究發現:城市知更鳥通常比農村知更鳥更具攻擊性,而生活在通常安靜環境中的鳥,當遇到意料之外的交通噪音時,也會燃起牠們的攻擊本性。也就是說,鳥類歌聲相當於是一種信號,通常也是非常有用(效)的遏阻行為,可以在不需戰鬥的情況下阻止入侵者。聲音遏阻不成改動手畢竟,對於領土所有者和入侵者來說,戰鬥可能必須付出高昂的代價,如果入侵者聽不到歌聲(再大聲都可能無效),那麼鳥類就可能不得不採取身體攻擊。這也足以說明,為何當鳥兒聽到夾雜有交通噪音的另一隻鳥唱歌時,會不自覺的一邊大聲唱歌回應,同時順便做好「談不攏就打一架」的準備。動物學家結論指出,巨大的環境噪音,會導致動物健康出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在某些地方,噪音汙染程度已僅次於空氣汙染。人類會因為噪音而產生各種身心問題,而這些傷害不只限於人類,即使只是很少的噪音,也在影響動物的行為。(內容部分取材自「科技新報」)水中噪音 傷害鯨豚聽力海水能見度不佳,因此海洋生物大多透過聽覺來辨識周遭環境、溝通傳遞消息、定位、辨識彼此種類、攻擊或逃避掠食者、找食物或尋覓配偶……然而由於船舶的螺旋槳轉動產生噪音、聲納或氣槍探測發出聲音、興建碼頭及跨海大橋及海底隧道或海上風機工程……等水中噪音三大汙染源,往往導致海洋生物聽力受損,嚴重時甚至會導致魚群大批死亡。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邵廣昭表示,2008年,中國大陸在台灣海峽進行軍事演習,期間在台灣海灘上就發現大批巨口鯊擱淺死亡,他推斷應是炮聲隆隆導致魚群大量死亡。邵廣昭指出,水中分子緊密相連,聲音的傳遞又快又遠,如果突然有高分貝爆炸聲傳來,魚群往往來不及逃離閃躲,輕則聽力受損,嚴重的就可能當場殞命。事實上,聽力對海洋生物十分重要,一群海豚前進或在海中翻滾嬉戲,就是靠聲音辨認位置,才能保持隊形且不會碰撞在一起。「南半球由於船舶少、人為干擾少,相對的,噪音汙染也少。」船舶是公海中最主要的噪音來源。「當船隻愈接近,影響鯨魚通信的範圍就愈高,甚至可高達97%。」而廣泛被用來探測魚群、描繪海底地形、船舶導航的聲納,也會嚴重干擾海生物通訊,影響其偵查獵物或合作狩獵時的有效溝通,使覓食受到影響,還會使其聽力喪失或死亡。國際動物福利基金會近年開始關注塑膠微粒和海洋噪音汙染的議題,嘗試將海洋噪音納入汙染範圍中,並透過各種方式減少噪音對鯨豚的影響,積極與航運公司還有港口合作,鼓勵航運業在設計引擎或航行時減少噪音。至於在減少離岸風機打樁噪音方面,目前台灣環評皆嚴格規範廠商,除了打樁時採用緩啟動、速度不要太密集,施工前也會先把附近的生物趕走,或使用花費較高的套筒減弱一半聲波,或在距離風機750公尺處派遣監測船,只要一有鯨豚靠近就馬上停工……希望能減少對海洋生物的傷害。「等風機正式運轉,噪音通常不太會對生物造成影響。」 前一篇文章 【特搜啟示】 下一篇文章 【特搜啟示】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巾幗不讓鬚眉——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2025.04.25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5吃蔬果補膳食纖維 助腸道代謝防發炎2025.04.2506【城市浮光】新山也有春天2025.04.2507蝙蝠倒掛睡覺有祕密2025.04.2508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9【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10【第十七屆 台積電 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篆隸楷組參獎2025.04.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樽海鞘 海中小果凍 暖化新救星加拉巴哥群島 物種之島比特犬禁養或嚴管? 各國管理規定不一 作者其他文章比特犬禁養或嚴管? 各國管理規定不一【鳥界美食家】鳳頭鸚鵡 最愛藍莓優格配麵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