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資產】尋訪扛廟角的身影

文/李玲茹 |2025.04.25
312觀看次
字級
艋舺龍山寺有翅膀的憨番。圖/李玲茹
台南祀典大天后宮著漢服的憨番。圖/李玲茹
大龍峒保安宮的光頭憨番。圖/李玲茹
艋舺清水巖戴大耳環的憨番。圖/李玲茹

文/李玲茹

台灣的民間信仰既豐富又多元,尤其是香火繚繞的宮廟,不止是神明的殿堂,亦是文化傳承的場所、地方凝聚力的核心,更是人們求神問卜、心靈寄託之所在。也因為對神祇的高度崇敬及依賴,以致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成為台灣獨特的宗教現象。

走讀巷弄小廟或參訪大型知名廟宇,除聆聽其開墾拓荒的建廟史和靈驗事蹟,感受神明聖恩及所連結的正能量,讓身心靈獲得洗滌與滋養外,還可細細品賞廟宇的精美建築,諸如彩繪、剪黏、交趾陶、泥塑、石雕、木雕等,每一磚一瓦,均是歷史的印記、文化的薈萃,同時也展現了匠師的智慧和精湛技藝。置身其中,如同一場美的藝術饗宴。

若說廟宇的建築主體與裝飾是吸睛的亮點,那麼,廟殿裡的插角、窗格、瓜筒、神龕、藻井等等,亦是令人嘆為觀止的風景。而在墀頭、斗座扛廟角的人物,無論是站立、半蹲還是單腳跪姿,都彷彿在低聲訴說著一段久遠的故事,引人去傾聽、去探詢……

在傳統寺廟的橫梁處,常會看見俗稱「憨番扛廟角」的裝飾。所謂「憨番」,泛指擁有西洋人容貌、身材魁武,狀似抬著梁柱或廟角的苦力。

其來源有多種說法,主要是荷治時期,因實施嚴刑峻罰、橫征暴斂,百姓深受苛政之苦;待荷蘭人敗退後,匠師興建廟宇時,就藉由塑造憨番吃力地扛著廟角來抒發不滿情緒。如今,這些塑像已成了台灣廟宇建築的特色之一,同時也隱喻為政者切不可欺壓百姓,否則必將引發民怨。

不過,對於帶有輕蔑之意的「憨番」一詞,北港朝天宮的導覽老師也提出了另一種觀點。即古代中國稱外國族群為胡人,「胡」諧音「福」,因此亦可稱「福扛廟角」,意指讓有福氣的人來抬廟角。

且依據「台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之記載,憨番並無承重功能,而是具有護衛、降伏的作用,希望透過憨番扛廟角的裝飾,來穩固及庇佑廟宇平安。於是,擺放在墀頭與簷枋之間的稱「憨番扛廟角」、「憨番扛厝角」,安置在斗座的則稱「憨番擔梁」、「憨番扛大杉」、「力士扛梁」。

精雕細琢的憨番是傳統民間藝術的傑作,使用的質材有交趾陶、木雕、泥塑、石雕;造型方面則相當多元,有捲髮、光頭、絡腮鬍、袒胸露背、戴禮帽、包頭巾、穿漢服、禮服、戴手環腳環等。抬廟角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有單手托、頭頂、肩扛、雙手向上抬舉等各種姿勢;至於表情,有神態自若面帶笑容,亦有咬緊牙關、瞠目咧嘴,一副艱辛負重模樣。不管是何種姿勢、造型,皆形象生動,為莊嚴的廟宇添了些許趣味色彩。

任憑歲月悠悠,至今憨番依然保持原來姿勢,盡責地執行扛廟角的任務。若到廟裡敬香祈福,不妨抬起頭找尋它們的身影,或許對歷史會有不同的感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