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發動「大罷免」,希望經由罷免國民黨籍立法委員及補選過程,奪回立法院多數席次,以回到全面執政時代。國民黨不願在立法院多席次地位被改變,也發動「以罷制罷」行動。由於作業疏失,出現諸多「死亡連署」情事,各地地檢為此全面大動作進行調查,偵辦「偽造文書」疑案。國民黨多處地方黨部被搜索,多位黨工和國會助理被傳喚或被聲押。
這個偵辦行動雖以司法理由進行,但偵辦對象集中於國民黨人,對於有類似傳聞的綠營罷免連署未予究辦,讓人產生選擇性辦案的質疑。這回偵辦時機上顯得急切,且動作很大,在在超乎尋常,難怪引起司法介入政治的聯想,國民黨甚至以政治追殺的理由發動抗議。
國民黨的抗議其實難掩自身的疏失,多數選區在繳交第一階段連署書時,確有亡者、非選民連署,明顯不符規定,但一般認為基於「微罪不舉」原則,實在沒有必要在仍屬連署階段就大張旗鼓偵辦,以免引發政治干預司法的非議。
然而,各地檢調單位動作一致,火速偵辦,不惜大舉動用司法資源,深入展開偵辦,並以刑事罪嫌論處。當然,只有如此才能查得徹底,但這些情事算是行政作業問題,不屬重大刑案,而卻鋪天蓋地偵辦,難免讓人懷疑是小題大作,動作與案情根本不成比例。
到目前為止,檢方偵辦動作都只針對罷免民進黨立委的團體和個人,但罷免國民黨立委的連署也傳出類似問題,中選會沒有向檢方檢舉,檢方也毫無動作,予人選擇性辦案之感。
「死人連署」當然是謬誤與不法,但即使罪行成立,也屬輕罪,但檢方採取這麼大的動作搜索、聲押、重金交保,顯然不符比例原則。
另一方面,連署如有偽造文書,其案件證據也完整保留在選務機關,沒有消失或被變造之虞,檢方基於不造成政治後果的考量,實在應該在事後才偵辦,如今卻迫不及待偵辦,時機點恰好落在第二階段連署期間。如此做法必然產生恫嚇效果,影響連署的持續進行,說是司法介入政治或是政治介入司法,都不是無中生有,至少其政治效果已經萌生。
民進黨政府在政治性案件的處理上,確實引發爭議,在野黨一再攻擊民進黨利用司法整肅在野黨人士,傷害司法該有的正當性與中立性。這回針對罷免案涉及偽造文書的偵辦,從程序時機、法律適用及檢察官角色都給在野黨抓住機會大做文章,可說事出有因。
就法言法,這次國民黨黨工及志工涉及的罷免連署不實案,論其罪嫌多為偽造文書及《個人資料保護法》,性質算是輕微。這類政治性輕罪可先循行政程序處理,選務機關大可再審查後刪除不實連署,確信實有惡意偽造嫌疑,才有必要移送檢調偵辦。但是,這次檢調卻在中選會舉發後即大動干戈,並以強制手段聲押多名反對黨黨工與志工,真有這麼嚴重嗎?
我們不懷疑檢方求好心切的良善用心,但必須認清,檢察官雖屬行政人員,但並非行政命令的執行者,所擔當的角色是代表國家維護公益,必須維持客觀中立,不可將政黨立場注入案件中,否則將予人「司法助攻」的聯想。現在既然不當聯想已經產生,檢方更應戒慎恐懼,維持純淨的司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