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隋朝是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的重要時代,隋文帝在開皇九年滅了南方的陳朝後,長達三個世紀的分裂局面,終於再度獲得大一統。
新時代的來臨也意味著曆法的改變,隋朝的天文官員劉焯制訂了《皇極曆》呈給隋文帝,而這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給出完整的太陽運動不均勻改正數值表的曆法。
劉焯與劉炫並稱「二劉」,乃是隋朝的兩位大儒。
奈何劉焯與同僚關係並不好,做人也小器,得罪了不少人,即使他的「定朔法」推算朔望月平均日數比之前的「平朔法」更加準確,卻因未獲得隋文帝信任而遭擱置。但劉焯對天文學的貢獻,仍然受到了後世歷史學家的肯定。
隋朝歷朝短暫,到了唐朝,身為密宗祖師之一的釋一行禪師自小就喜愛觀察星象,更是世界上首位測量子午線長度之人。
他除了在皇極曆的基礎上推出更為進步的《大衍曆》,並在全國設立十二個觀測地點,進行天文觀測,也因此與張衡、祖沖之與李時珍同被封為「中國四大科學家」。
釋一行禪師俗名張遂,乃唐朝初年剡國公張公謹的曾孫。幼年時家道雖已逐漸中落,但他博覽群書,擁有超強的記憶力,除了天文學之外,還精通醫學、藥學、數學與經史之學。
他曾向當代藏書家道士尹崇借閱揚雄的《太玄經》,不到幾天時間就把書裡的內容牢牢記住,還寫了兩篇讀後心得。尹崇與禪師相談《太玄經》,發現他不但熟記文字,還頗有自己的觀點,推崇他「此後生顏子也」。
釋一行禪師推算的《大衍曆》,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漢武帝時期,天文學家落下閎與太史公司法遷同作《太初曆》。然而落下閎認為,《太初曆》仍有些推算的問題需要解決,但這已經不在他可以處理的能力範圍內;因此他預言,八百年後必有聖人出現,訂正《太初曆》的歲差問題,而這個八百年後的聖人,就是釋一行禪師。
《大衍曆》最終在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完成定稿,釋一行禪師也在這一年圓寂,享年四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