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你與我】科技無法取代的 文/高愛倫 |2025.03.31 語音朗讀 45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劉振祥善用科技輔助創作。圖/高愛倫圖/高愛倫圖/高愛倫 文/高愛倫他是侯孝賢導演《戀戀風塵》劇照師,他是「雲門舞集」與舞台劇團的御用劇照攝影師,他是潘靖老師《太極螺旋13式》書封劇照掌舵者,在這種種已知印象裡,曾以為劉振祥的作品只聚焦人物。參觀攝影藝術博覽會最後一天場次,不但驚見劉振祥展品全是非人物的人文系列,而且喜遇老師在現場,我賺到二十分鐘機會跟老師喋喋不休,尤其想理解:在數位化技術層面喧賓奪主的當代,攝影藝術抽絲剝繭呈現精髓的能力不再重要或顯得薄弱?劉振祥因材施教,反問我:「AI人工智慧可以進行任何類型的文字創作,但是,作家還是存在呀!甚至被迫成長,因為每個行業都會看到一個事實:運用技術達到文與藝的突破,仍在於腦藝和創意的優先存在。」2012稻浪,2018散場、松煙池上、曲橋,2020秋成,2022春雨池上、幾何池上、田間明鏡,2024剪影森林,這些攝影作品,遠距離看,像是一幅畫;近距離看,像一幅刺繡,這些相片的原始瞬間,不再只是仰賴暗房調整導入影像輸出,而是在必要時經過後置處理,才能完整闡述鏡頭下的意念。要達到既定風格,其實必須具備對三十多種噴墨紙、相片、畫布的了解與研究,然後再篩選不同媒材的特性與表達張力,這些嘗試並不是萬無一失的;如果少了失敗與瓶頸,也許,每一個大師的現在與未來,也不容易脫胎換骨有所不同。劉振祥偶爾會運用不同的科技,輔助相片的意境,但這不是視效欺騙,而是以剪接、重複、錯位,把腦海裡抽象的姿態、把肌肉骨骼做不到的儀態,都盡可能具象化,這樣的過程相當於深化創作。「當然,這樣結合技術藝術的意圖,絕不該引用在新聞或紀實的影像傳遞上。」數位相機的發明,對喜歡攝影的人而言,除了節省底片成本,其他相關器材沒有一樣不是更加昂貴。後端相機數位儲存硬碟、舊底片與大型作品的恆溫恆溼倉庫儲存,都是厚重成本,以劉振祥大師級地位言之,在攝影博覽會一張作品以五萬元起價,其實也只是均攤長期以來不停止衍生的費用。空拍機對所有攝影師,都是一個美好的科技禮物。劉振祥很喜歡用空拍機搜尋攝影縱寬深角度。「當我們對平視與仰角都感到滿意時,空拍的鳥瞰與遼闊,將會是更大的驚奇,廣角的視野通常都會產生極大的加分作用。」對攝影有強烈偏愛的新手,如果志在隨手拍,劉振祥笑說手機就夠聰明與實用,但是如果想進階專業,捕捉的速度與感覺的濃度要時時合而為一,同時要多參展,讓自己的作品有被看見、被討論、被喜歡的機會。 前一篇文章 【為母心情】 樂在育嬰 下一篇文章 【人際互動】 一碗熱湯可以送到的距離 熱門新聞 01【詩】蠟燭2025.09.1202【詩】走過康橋2025.09.1103東禪寺供僧 信眾護教行菩薩道2025.09.1104佛光山甘露遍灑南監 啟蒙收容人孝親報恩2025.09.1105【小品人間】寧靜海2025.09.1106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與文人 3-32025.09.1107嚮往佛光山 佛州橘郡郡長參訪佛館2025.09.1108全球最長航線將開通 至少飛26小時2025.09.1109台灣永續行動獎 人間福報獲金、銅獎2025.09.1210牽動數代玩家青春 瑪利歐迎40歲2025.09.1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生活快門】西瓜屋頂 涼啊涼! 【日常風景】走進巷弄看見美【生活快門】童心【故事你與我】享受單身【幸福心理 會客室】探索佛法 活出理想人生【生活快門】 另類百年老樹 作者其他文章【故事你與我】享受單身【何處不交朋友】另一種解方【何處不交朋友】 友情的濃度【何處不交朋友】 女王談女性【故事你與我】甲上護理師【何處不交朋友】 謝謝良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