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你與我】科技無法取代的

文/高愛倫 |2025.03.31
260觀看次
字級
劉振祥善用科技輔助創作。圖/高愛倫
圖/高愛倫
圖/高愛倫

文/高愛倫

他是侯孝賢導演《戀戀風塵》劇照師,他是「雲門舞集」與舞台劇團的御用劇照攝影師,他是潘靖老師《太極螺旋13式》書封劇照掌舵者,在這種種已知印象裡,曾以為劉振祥的作品只聚焦人物。

參觀攝影藝術博覽會最後一天場次,不但驚見劉振祥展品全是非人物的人文系列,而且喜遇老師在現場,我賺到二十分鐘機會跟老師喋喋不休,尤其想理解:在數位化技術層面喧賓奪主的當代,攝影藝術抽絲剝繭呈現精髓的能力不再重要或顯得薄弱?

劉振祥因材施教,反問我:「AI人工智慧可以進行任何類型的文字創作,但是,作家還是存在呀!甚至被迫成長,因為每個行業都會看到一個事實:運用技術達到文與藝的突破,仍在於腦藝和創意的優先存在。」

2012稻浪,2018散場、松煙池上、曲橋,2020秋成,2022春雨池上、幾何池上、田間明鏡,2024剪影森林,這些攝影作品,遠距離看,像是一幅畫;近距離看,像一幅刺繡,這些相片的原始瞬間,不再只是仰賴暗房調整導入影像輸出,而是在必要時經過後置處理,才能完整闡述鏡頭下的意念。

要達到既定風格,其實必須具備對三十多種噴墨紙、相片、畫布的了解與研究,然後再篩選不同媒材的特性與表達張力,這些嘗試並不是萬無一失的;如果少了失敗與瓶頸,也許,每一個大師的現在與未來,也不容易脫胎換骨有所不同。

劉振祥偶爾會運用不同的科技,輔助相片的意境,但這不是視效欺騙,而是以剪接、重複、錯位,把腦海裡抽象的姿態、把肌肉骨骼做不到的儀態,都盡可能具象化,這樣的過程相當於深化創作。「當然,這樣結合技術藝術的意圖,絕不該引用在新聞或紀實的影像傳遞上。」

數位相機的發明,對喜歡攝影的人而言,除了節省底片成本,其他相關器材沒有一樣不是更加昂貴。後端相機數位儲存硬碟、舊底片與大型作品的恆溫恆溼倉庫儲存,都是厚重成本,以劉振祥大師級地位言之,在攝影博覽會一張作品以五萬元起價,其實也只是均攤長期以來不停止衍生的費用。

空拍機對所有攝影師,都是一個美好的科技禮物。劉振祥很喜歡用空拍機搜尋攝影縱寬深角度。「當我們對平視與仰角都感到滿意時,空拍的鳥瞰與遼闊,將會是更大的驚奇,廣角的視野通常都會產生極大的加分作用。」

對攝影有強烈偏愛的新手,如果志在隨手拍,劉振祥笑說手機就夠聰明與實用,但是如果想進階專業,捕捉的速度與感覺的濃度要時時合而為一,同時要多參展,讓自己的作品有被看見、被討論、被喜歡的機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