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王聖華(任林教育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你今年春節有回家過年嗎?每個人對「過年」的感受應該不盡相同,有些人滿心期待,但也有不少人感到壓力萬分。尤其是在傳統華人社會中,女性往往承擔較多的家庭責任,例如買菜、煮飯、祭拜與大掃除,而男性則可能負責搬運重物或較少參與家務。這些傳統分工影響著我們對家庭的期待與壓力,想著團圓飯,但又同時感受到壓力,心中或許會冒出第三個聲音:「多愛自己一點,今年乾脆不要回家,自己安排活動好了。」讀者覺得這個想法怎麼樣?
˙愛自己與自私的差異
我們經常聽到「愛自己」與「自私」的討論。自私意味著只關注自身利益,甚至犧牲他人權益。而愛自己則是在照顧好自己的同時,擁有更多餘裕去關心他人。當我們能夠關注自身需求,壓力獲得緩解後,才更能以健康的狀態與家人互動。
˙過年回家是期待還是壓力
回來說「回家過年」這件事,國情也有很大的差異。例如:我的太太是日本人。在日本,結婚後較少回原生家庭,因此她有很大的文化衝擊。結婚頭兩年,她非常難適應台灣大家族的團聚文化。過年團圓的文化差異加深我思考,回家對每個人來說可能代表不同的情緒,有些人期待年節的熱鬧團圓,有些人則害怕面對家族聚會的壓力,更多人可能兩者兼具。
許多人會感受到過年壓力,主要來自於久久不見的親人,可能對你的生活很多好奇的提問,如「什麼時候結婚?」、「年薪多少?」、「有沒有計畫懷孕生小孩?」、「要不要生第二個孩子呢?」這些拷問容易累積成長期的情緒負擔,且情緒如果未能被適時關注,可能會在某天爆發。
也許我們想,一年經歷一次惡魔拷問不算頻繁,可以忍耐。但是,有誰真的知道自己的忍耐極限?有沒有可能哪一天忍耐到極限的爆炸崩潰,造成更慘烈無法收拾的局面。所以,我想跟大家說覺察與自我陪伴的重要性。在電影《腦筋急轉彎2》劇情中就演繹得很深刻明確,焦慮情緒的爆發並非突然發生,而是長時間忽視小情緒的累積。我們需要學習自我覺察,允許情緒流動,當情緒得到關注時,我們才能更理性地面對家人的期望與要求。
˙讓自己內心平衡,讓關係更健康
無論你選擇回家或不回家,最重要的是確保自己的內心平衡。例如,今年因為太太懷孕且孕程不穩定,我決定在除夕短暫回家,初一便返回台北照顧太太。這個決定我和家人都能接受,也讓我內心感到安穩。
如果你決定不回家過年,可能會面臨內心的愧疚感,認為自己虧欠家人,但這並非單純的對錯問題,而是需要我們去理解自身的感受,允許自己做出最適合當下狀態的選擇。當我們能夠正視自己的情緒,避免長期壓抑或爆發,我們與家人的關係自然會更健康。鼓勵大家,探索自身情緒,理解自己的需求,進而做出讓自己心安的決定。
希望大家在這個新的年度能夠更了解自己的內心,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與家人相處,無論選擇如何,最重要的是照顧好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