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王聖華(任林教育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你不是把抹茶甜甜圈讓給兒子吃了嗎?」周末午睡後,正在準備下午茶的我,因太太這句話困惑了幾秒鐘,我努力的回想,今天有答應把下午茶給兒子嗎?再三回憶應該是沒有之後,我把小一新鮮人找來確認。
我問兒子:「媽媽請你來問我能不能吃甜甜圈對嗎?」
「對。」兒子回答。
「但你進房間之後有問我嗎?」
「………爸爸在睡覺。」
「所以你沒有問我,然後跟媽媽說爸爸可以給你吃甜甜圈?」
「………對!」
我跟太太用唇語大吼著:「他會說謊了!」然後我知道我要開始處理我的情緒了。
我們家兒子語言發展比較慢,問了好幾次為什麼或是你在想什麼?也問不出個所以然,但我可以感覺到他是侷促的、緊張的,還有不好意思,跟有點準備要生氣的樣子。
其實我也有一些情緒 「怎麼會這樣?」、「是因為我太兇所以他不敢問我嗎?」、「我的家教怎麼了?」、「我好失敗啊」、「一定要好好教育他」這些非理性的念頭陸續浮現的同時,我的眉頭也逐漸深鎖起來。
說謊在認知功能上是一個更為高級的運作模式,你要創造出一個不存在的概念,是需要大腦發展達到一個程度才能做到的。
這幾年對孩子發展上可能會「說謊」這件事已經做了一些功課,這些年的許多講座上,也分享了孩子說謊是一個正常的成長歷程會發生的事情。期許爸媽都能在孩子說謊時,先顧及的是彼此的情緒,而不是開始教訓孩子或者攻擊伴侶甚至攻擊自己。因為當家長陷入擔心或者生氣的狀態時,我們很容易忽略孩子,正在經歷他很重要的發展階段,我們也無法陪伴跟支持他所經歷的情緒,孩子會覺得更慌。
或許孩子一開始的說謊,是因為擔心會被罵,或者因為心裡的渴望(真的很想要得到某些東西),也可能是父母的身教,各種經驗的學習等等。但如果大人使用負面的行為模式來對待孩子,例如打罵或者呈現恨鐵不成鋼的狀態,那孩子只會加深原本正在經歷的負向情緒,下次會再說謊的機率,可能會大大提升。
我深呼吸了幾次,把自己的理智呼喚回來,然後陪著他討論,為什麼會說出沒有發生的事。雖然他還沒有辦法清楚的表達原因,但我們都同意下次就多買一個抹茶甜甜圈,然後在想要吃更多的時候,認真提問。
我不確定下次當孩子情緒來時,會不會再次選擇逃跑的方式,但至少這次,爸爸沒有生氣,孩子也有練習如何表達了。育兒就是一步一步試試看而已,或許我也要買更多相關的繪本來跟兒子一起好好閱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