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顆心原本纖塵不染,由於無明造化,漸漸失去了清明,但是我們只要日日勤加拂拭,終會有徹底明白的一刻。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有的人信仰虔誠,遇到任何難題就求神問卜,祈求神明的指點,生病了就求些香灰吃吃了事,有困難時就燒燒金銀紙消災化厄。此種信仰誠心固然令人讚歎,但是信仰的盲目不辨,卻令人不能苟同。信仰首要心存敬意,知道奉獻犧牲,不一定在財物上的施捨,縱然有多餘的心力、金錢,也應該運用於修行的道路和大眾的公益事業之上,廣積功德,才能有豐碩的收成。
世間上的知見大抵似是而非,看起來好像是對的,其實是眾口鑠金,積非成是,究其原因是理念不清,而理念之所以朦朧不清,是由於心性的汙染。我們這顆心原本纖塵不染,由於無明造化,漸漸失去了清明,但是我們只要日日勤加拂拭,終會有光天化日、徹底明白的一刻。這一刻,就是知見滌清濾淨的時候;這一刻,也是諸佛菩薩與我們同遊畢竟晴空、自在清涼的佳時。
三、知見的層次
眾生對萬象的見解、看法,有種種層次的分別。好比小學生有小學生童稚純真的看法,中學生有中學生年輕浪漫的想法,大學生有大學生深遠超邁的見地一般,隨著年齡、閱歷、根器的不同,知見也有深淺高下的不同境界層次。
知見有哪些層次呢?以對在家居士的稱謂為譬喻,說明佛教徒對佛教護持的心態層次:在佛門,常以「護法」來稱呼信徒,「護法」指的是護持佛法、護持佛教,社會上有不少人無法真實地了解「護法」的真諦,所以發諸於行為實踐時,難免產生偏差。
有的人雖然信仰宗教,但是不能分辨什麼是邪曲乖異的邪教,什麼是純正平實的正教,看到一些光怪陸離、神祕荒誕的現象,就視為人間稀有奇事,盲目崇拜。有的人雖然能夠信仰正教,但是或者信仰眾多的神明,或者崇拜唯一的造物主,冀望神祇能庇佑他大富大貴、延年永生,而不知學習諸佛菩薩,將自己奉獻給眾生。
有些人雖然對佛教有信心,但是受到某位師父親切招呼,就特別尊敬他、護持他。佛經提到「四依法」說:「依法不依人。」所謂依法就是依止佛法,佛法是佛陀所體證,僧侶所宣揚,亙古今而不變,歷久遠而彌新的宇宙真理。我們以它為依止,心靈才能得到淨化,生命方得以昇華。而人為肉身之軀,有生老病死的現象,倏忽湮滅,變異性非常大,如果以人作為精神上的依靠,則如朝露遇到陽光,短暫無常,生滅不定。因此正信的佛弟子僅僅護持人是不夠的,唯有護持佛法,才是真正的佛教信徒;即使以人為護持對象,也必須護持學法、持法、弘法的善知識。
有的人也知道護持善知識,但是僅止於對單一、固定對象的崇拜,而不能將恭敬心擴充為整個僧團,乃至所有眾生的關愛。經上說:佛法在大眾中求。佛陀也常告誡弟子們說:「我是眾中的一員。」能夠成就大眾的人,就是能以佛心為心,續佛慧命的佛弟子;能夠擁護大眾,以救拔眾生出離痛苦為急務的人,才是佛教的護持者。
有的人對某位師父特別崇拜,有的人對某間寺廟全心全力護持贊助。恭敬僧寶、擁護道場固然可貴,更重要的是要禮敬有道的高僧大德,護持弘法利生的道場,並且是護持弘揚大乘菩薩道的十方叢林,而不是只求自度自了的小乘寺廟。從對佛法的護持來看,我們應該護正而不護邪、護佛而不護神、護法而不護人,要由護師進而護眾,由護寺進而護教,由護小乘進而護大乘,以提升我們信仰上的層次。
慈悲普濟有情
對佛教的護持有種種層次的分別,發心學佛也有各種不同的等第。有的人發心學佛,是為了求取世間的富貴,祈求兒孫滿堂、家運昌隆,因此也能發增上心,布施行善,種種福田,但是充其量不過是人間福報,學佛的根基仍然不穩固,並且羈絆牽掛的事情繁多,進趨佛道不易,這是第一層次的發心。
有的人能夠體悟世間歡樂的短暫虛幻,不是究竟的快樂,而發出離心,出家學佛,追求永恆的真理之樂,成就完美的生命,這是第二層次的發心。但是出家固然為求得個人生命的昇華、人格的完成,更應該拔除眾生的痛苦,給予人類幸福,不僅求個人的自度自了,更要度他利他,因此發出離心之後,必須進一步發大乘菩提心。所謂菩提心就是「上弘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心,這是最高層次的發心。
佛教將修行證悟的境界分成五種次第,也就是所謂的「五乘佛法」。「五乘佛法」依序為先修人乘的五戒,再進而修持天乘的十善法門。人天二乘的世間法修學完畢之後,要參究聲聞乘的四諦真理,然後是緣覺乘的十二緣起,最後則要實踐菩薩道的六度,從完成人生之中完成自己,聲聞、緣覺雖然已經超凡入聖,但僅僅是只求自利自了的出世間聖者,不能積極地去救度倒懸,唯有懷抱「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慈悲胸襟,出世而入世廣濟群倫的大乘菩薩,才是佛教所要求的最高境界。
正見緣起般若
修證的階位有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五乘的次第,甚至菩薩更有四十一、五十二種高下層次的差別。而五乘人所證悟的真理也是層次分明,不盡相同。根據闡揚般若思想的《金剛經》、《心經》、《大智度論》的記載,般若性空的道理,依眾生的根機,內容有深淺不同的差別。譬如一般凡夫能夠培養正確的知見,就具有般若的光明。從凡夫階段進趨二乘羅漢的境界,如果能夠體證緣起的道理,就是般若。若能發廣大心,回小向大,進入大乘菩薩的境地,覺悟宇宙萬有的根本道理──性空。
此性空的真理,是大乘菩薩的般若智慧,是度化眾生的無限妙用。最後證悟佛的境界,能夠清楚地認識自己本來的清淨自性,這個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才是至高無上的般若妙諦!
從正見、緣起、性空到般若的體證,有種種不同的層次,各宗各派莫衷一是,唯識家則將所證悟的智慧分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這些層次的千差萬別,取決於人生內在功夫的用力如何,不是外來的力量強予分別。如何提升我們人生的層次,契入佛的大慈大悲的境界,和諸佛菩薩同遊般若的智慧之海,是我們不可一日稍怠的要務。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