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隆
台灣島因受到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擠壓,有著綿延的山脈,高度超過三千公尺的山峰近三百座,造就了山多平原少、地狹人稠的情況,也使得島上的溪流多半湍急。全島最長的溪流是彰雲界河濁水溪,長度達一百八十六‧六公里,計畫洪水量為每秒兩萬四千立方公尺,目前的河口寬度約六公里。
濁水溪之所以被稱為濁水溪,就是因為溪水夾帶大量泥沙,長年混濁而得名。每到冬季東北季風盛行時,濁水溪下游至出海口間的河段往往漫天飛砂、塵土飛揚,形成「揚塵」。由於長年混濁,且水流豐沛、河寬較長,因而早年歐洲人途經濁水溪口,以為所見是兩座相鄰的島嶼,所繪製的地圖便將整座台灣島一分為二。而正是由於濁水溪河床較寬,水中雜質甚多,怎麼渡溪,就成了一道難題。
清領台灣有南北向的縱貫官道,以台灣府為中心,往北有平埔聚落分散據點為基礎的「北路」,往南有各軍團營盤聯繫起來的「南路」。道路的雛形,就是由各部族之聯絡道以及軍路所串聯起來的,然而,在濁水溪兩岸卻沒有橋梁可通,僅能依靠船筏橫渡。
渡駁,又分為官渡、民渡與義渡三種,濁水溪上最為知名的,是清同治年間籌擬的「永濟義渡」。現存一式兩座〈永濟義渡碑〉,分存於濁水溪兩岸的名間鄉濁水福興宮與竹山鎮社寮紫南宮。文首敘濁水溪湍激勢如黃河不利商旅,次述董郁文等人商議倡建義渡始末,再記捐款籌募名錄、義田賣方與地址、支應租納、筏夫工資諸費,末列議定義渡船務各項規定。
日本據台之後,台灣總督府將南北官路稍加拓寬,但跨越濁水溪仍是一大問題。
鐵路方面,除了改建原北部之清代鐵路外,並自一八九九年起由南、北兩端鋪設縱貫線,南部路線從打狗往北鋪設。為使鐵路跨越濁水溪,放棄沿著平原築路的便利,改從河面相對較窄、水流相對較慢的二水一帶渡跨。
一九○四年十一月,南部路線推進至濁水溪南岸。鐵路跨越濁水溪的橋梁,原設計為十七孔桁架橋,後來變更設計,刪除北岸三孔,改成十四孔、每孔兩百呎的單線下承式施威德勒式桁架橋(Schwedler Truss),總長八百八十九公尺。該橋於一九○五年十月中開工,由鹿島組(今鹿島建設)承包,一九○七年六月竣工。此為跨越濁水溪的第一座大橋,也是當時縱貫線鐵路最長的橋梁,為第一代的濁水溪橋。
然而沒過多久,一九一一年秋季濁水溪因豪雨暴漲,導致第一代濁水溪橋中斷。災後,鐵道部於北岸增建一孔鋼桁梁,總計十五孔,橋長增加為九百五十三公尺,試圖增強橋梁結構,讓它更為耐用。然而台灣的雨勢較大,一九二二年秋季,經過不斷沖刷,導致十號橋墩傾斜,影響安全。日後雖緊急搶修,但由於橋桁仍有歪斜,所以行經的列車不得不減速慢行。
公路方面,跨越濁水溪的第一座橋,要數一九三三年完成的濁水吊橋(又稱集集吊橋),為集集、鹿谷兩庄民眾橫越濁水溪中游的唯一橋梁。然因承重有限,搭乘巴士過橋時,乘客與車輛必須分批通過,乘客先行下車步行過橋,待巴士過橋後再上車前進。
如此交通的確麻煩,因而日據末期,有了在濁水溪下游另修鐵橋、匯穿縱貫公路的計畫,但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告中斷。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嗣後在美援的協助下,以鋼材建成西螺大橋,才使橫跨濁水溪成為比較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