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埃及聖䴉之前身今世

文/托里  |2025.02.16
654觀看次
字級
埃及聖䴉常威脅其他水鳥的生存空間。圖/托里
埃及聖䴉適應野外的生存能力極強。圖/托里

文/托里

春天時,台灣的河川地往往能看到黑白分明身影的埃及聖䴉在河邊覓食,見證了台灣一些河川棲地環境很適合牠們生存。但此一看似浪漫的事,卻非好事。

這些看起來溫馴大方且優雅的聖鳥,在古埃及「白晝通行書」(也稱為「亡靈書」)中,被描繪為立姿的審判者托特神,其頭部形象就是埃及聖䴉的頭。但曾幾何時,牠卻被世界各地視為入侵物種,更被歐盟列入百大入侵種之一。

埃及聖䴉的成鳥長約68公分,身體全白,後羽呈黑色,頭部及頸部禿而無羽呈現黑色,喙厚而彎,腳也是黑色的。飛行時雙翼張開後邊有一道黑色羽毛。雄鳥及雌鳥外觀相似難以辨識,雛鳥羽毛呈灰白色,喙較短,頸上的少量羽毛,在長大過程中會逐漸脫落。

強勢族群危及各禽類

在歐亞很多國家的動物園或野生動物園,引入埃及聖䴉後,由於採取開放式管理,而非大型圈養方式,導致埃及聖䴉很容易從動物園中逃逸。由於埃及聖䴉適應生態環境能力很強,食性廣且不挑食,很容易大量繁衍後危害當地原生物種。

埃及聖䴉更會攻擊、掠食包括白鵜鶘、斑嘴環企鵝、海鷗、鸕鶿等體型較小的禽鳥,還會與牛背鷺及白鷺競爭築巢的地方,甚至會掠食牛背鷺的蛋及幼鳥,因此埃及聖䴉幾乎都被各地列為不受歡迎的入侵物種。

不過,這些國家卻忘了,當初是他們自己引進的,並不是埃及聖䴉自然入侵的。

本土鳥類生存受威脅

那台灣的情況又如何呢?由於台灣的緯度與氣溫與其原產地埃及相似,埃及聖䴉逃逸至野外後,不但順利活了下來,更掀起一場生態暗湧,幾乎年年數量翻倍成長。鳥類專家觀察發現,埃及聖䴉已經擴散全台,不只在各地沿海出現,也順著河流往內陸蔓延……

其造成的生態影響有三,首先是牠們多於溼地、沼澤覓食,與台灣本地鷺科鳥類在食物、巢樹等生態資源上有很多重疊之處,因此對台灣的小白鷺、牛背鷺、夜鷺,以及來台過冬的蒼鷺、大白鷺、白鷺等鳥類,造成生存及繁殖上的競爭效應。

惡名昭彰沖擊農漁業

其次,由於埃及聖䴉亦經常出現在魚塭、農田等地,並以稻苗、魚苗、魚飼料為食,已造成民眾農漁業經營損失。第三,則是埃及聖䴉的築巢習慣,經常會將樹木頂梢折斷,使原先樹叢植物與原野地景產生劇烈轉變,更使其他本土鷺科鳥類被迫另覓棲地。

2013年,台灣有關機構曾採取在埃及聖䴉的蛋上面噴油以阻礙孵化,但成效很低,後來改為移除鳥巢、撿拾鳥蛋等方法,效果也不明顯。現在,由於牠們已擴散全台,進行全面移除已經難以收效了。

如今,埃及聖䴉已在台灣留下難以解決的汙名,如何兼顧現有人力、物力與民情,順利告別牠們,讓河口生態維持原樣,儘管將是一場長期抗戰,卻必須積極找到其在台棲地,降低埃及聖䴉對本土生態及農漁業的衝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