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茶茶
文/陳韋哲
大家玩過「傳話遊戲」嗎?第一個人用肢體動作或耳語的方式,把話傳給下一個人,過程中不可以讓其他人看到或聽見。這樣一個個傳下去,到最後一個人的時候,往往說出來的話跟最初的內容會產生很大的落差。
這就是「謠言」的力量。人往往都會相信自己親眼看到或親耳聽到的事,而省略了依據常理判斷或跟別人討論的過程,就輕易地給出結論。在戰國時代的魏國,就發生過一個類似的故事。魏國的大臣龐蔥要跟太子前往趙國去充當人質,這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質子外交」,國家與國家之間透過互相交換彼此國君的重要子嗣,來換取兩國之間的盟約與信任關係。
出發之前,龐蔥跟魏王提了一個假設性問題:「如果有一個人說市集裡有老虎,您會相信嗎?」魏王回答:「當然不信。」龐蔥接著問:「如果有兩個人說市集裡有老虎呢?」魏王猶豫了一下後回答:「或許會相信一點點吧。」龐蔥又問:「那如果有三個人都說市集裡有老虎呢?」魏王說:「那我就不得不相信了。」
龐蔥接著說:「市集裡不可能有老虎,這是顯而易見的事,但如果有三個人說有老虎,謠言就會被認為是事實。如今我隨太子出使趙國,路途遙遠,一旦有人誣陷我,恐怕您也會像相信市集裡有老虎一樣,相信那些關於我的謠言了。」魏王雖然保證不會輕信謠言,但事實正如龐蔥所擔心的那樣,在他離開後不久,流言四起,等到他完成任務回國後,已經失去了魏王的信任,連見面解釋的機會也沒有了。
同樣是跟謠言有關的故事也發生在春秋時代,主角是孔子的學生曾參。曾參是孔子晚年的弟子,以孝順聞名,與顏淵、子思、孟子等人一同配祀於孔廟之中。像這樣一位素行優良的孝子,也曾經成為謠言的受害者。(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