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藍筱琦
文/藍筱琦
閱讀當然是提升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但認字通常發生在口語發展之後。因此,要提升語文能力, 應優先強化日常口語,並增加詞彙的廣度與深度。
我們家小朋友在家裡說中文,在學校則以荷蘭語學習自然科學和數學等所有學科,另外,由於我們的家庭朋友來自許多不同國家,因此孩子社交時所用的語言主要是英文。現在,「母語」(mother tongue)這個詞已較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家庭語言」(home language)。
家庭語言的使用往往侷限於簡單的指令,例如:「快去刷牙睡覺」、「把衣服收好,不要亂丟。」等等,這樣的語言環境,即使在家說中文,語言能力的提升依然有限。在海外生活,如何有效提升孩子的中文能力呢?
閱讀當然是提升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但認字通常發生在口語發展之後。因此,要提升中文能力,應優先強化日常口語,並增加詞彙的廣度與深度。我分享一個自己嘗試的方法,給大家參考。
我平時為了練習荷蘭文,會閱讀荷文報紙的頭條新聞,理解內容後,將其作為話題,在餐桌上與孩子用中文討論。例如,有一天《電訊報》(De Telegraaf)的一則新聞標題寫著:
"Brussel gaat 'ongekend' ingrijpen in brij aan regels: 'we hebben het leven te moeilijk gemaakt'" (布魯塞爾將大動作調整法規亂象:「我們讓生活變得太困難了。」)
這篇報導提到,相較於亞洲與美國,歐盟對成員國企業的碳排放與勞工法規要求極高,甚至延伸至其全球供應鏈,要求歐洲品牌的供應商也須遵守相同標準,保護勞工權益並注意氣候變遷的數值。然而,這些法規無疑增加了企業成本,進而影響市場競爭力,尤其在價格方面,使許多歐洲企業大喊吃不消。
之前,卡達能源部長表示,如果歐盟不放寬相關法規,卡達將考慮停止向歐盟供應液化天然氣。還有因種種法規而低落的政府效能也被詬病。建造一座風力發電場的工期僅需兩年,但通過環評與取得營建許可證卻需時長達十二年。此外,若要舉辦一場一萬人以上的活動,主辦方還需記錄參與者的碳足跡(是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騎車還是開車),並提交報告給政府,因為每個歐盟國家都有總碳排放的配額。歐盟的綠色觀念正是這樣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
然而,在高通膨、高稅收、高物價的壓力下,許多企業與民眾都感到負擔沉重。過去一年來,關於放寬環保法規的討論不斷升溫。面對經濟疲軟,歐洲應該如何調整?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我們應該如何權衡?
我將這些問題帶入與孩子的對話中,討論時自然使用許多孩子未曾接觸過的詞彙。我問女兒:「如果妳是歐盟主席,妳會怎麼做?」儘管她的回答只有短短的一句:「先不要做任何改變。」我仍感到非常滿意,因為語言學習就是這樣開始的──先聽懂,然後再慢慢表達。按照這個順序:「聽、說、讀、寫」,語言能力才能穩步提升。
反觀我的荷蘭文學法就不太好,我的語言用讀的開始,所以發音一直無法突破,肯定就是這原因(我的發音很好笑)。我應該改讓耳朵習慣語音模式,跟著朗讀,錄音回放,習慣開口!荷蘭語口語是我今年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