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周志文
1942年生,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台灣大學碩士、博士。曾任中學教師,報社主筆,淡江、台大教授,現已退休。文學著作有:《日昇之城》、《三個貝多芬》、《冷熱》、《布拉格黃金》、《時光倒影》、《同學少年》、《記憶之塔》、《家族合照》、《黑暗咖啡廳的故事》、《有的記得,有的忘了》等。圖/123RF
當今地球處境危機四伏,如需更好的未來,需要全人類一起努力。圖/123RF
文/周志文
民國七十四年也就是一九八五年,我正在淡江大學教書。那時的淡水一點還不繁華,是個有點寂靜的小鎮。學校在一個叫五虎崗的山坡上,面對的是淡水河與觀音山,後面靠著更高的大屯山,感覺很安全。學校航海館旁邊有一斜坡草坪,當時十幾層的商管大樓還沒蓋,坐在草坪上可以看到更遠的海。這裡學風自由,學生也清純可愛,我在淡江過了一段風高日暖的日子。
對我是好日子,對台灣與世界就不能用「好」這一字來形容了,嚴格說來都有點大變來臨前的不安。台灣戒嚴很久了,反對者抗議日亟,迫於壓力,好像不得不改。整體而言,秩序鬆動了,氣氛有點浮躁。歐洲方面顯示將有更大變局,東、西德快要統一了,而捷克與斯洛伐克要分家……
就在一九八五這年,非洲的衣索匹亞發生空前大饑荒。其實,整個東非都陷入危機,這次饑荒引發了全球各地的人道救援活動,美國娛樂界組成USA For Africa,推出合唱歌曲We Are the World(我們就是世界),由紅極一時的巴布‧狄倫、史提夫‧汪達、麥可‧傑克森等率六十多位知名歌手共同演出,專輯版稅捐作賑災用途,回響極為熱烈,也募得了鉅款,是一次成功的公益活動。當年十月,台灣的劉大佑寫了首〈明天會更好〉,也用眾歌星輪唱的方式,推出後也轟動一時……
〈明天會更好〉不是為賑災而寫,原先是為了團結音樂製造者為自己爭取音樂產權而做的,當時台灣翻製唱片、盜印書籍十分氾濫,藝術與知識產權沒人顧。這首歌由許多歌手聯合接唱之後,快速火紅,影響就不只在爭創作產權了。歌名令人聯想到是首讓人積極奮發的歌,可是後來有人問作曲者劉大佑,他說寫〈明天會更好〉,是每個人看到台灣當時的處境,都覺得明天會更不好啊,可見歌中的「好」也有反意。他說的對也不對,台灣的處境有壞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跟世界是一樣的。壞的一面令人不得不唱衰,但好的一面,也足以讓人覺得該好好的走下去。
〈明天會更好〉不但風靡了當時的台灣,也傳到香港跟大陸。幾年前我在大陸開會,晚上幾位朋友來我旅館房中聊天,正聊到兩岸對峙與僵局的話題,一位激情的大陸學者說,要是「武統」的話,就免不了血流成河了。想不到房間電視正在播這首歌,對這首歌,大陸學者比我更熟,有一兩個竟跟著唱了起來。
當他們唱到歌裡面「玉山白雪飄零,燃燒少年的心,使真情溶化成音符,傾訴遙遠的祝福」時,我說,我就住在這個有玉山的島上呀,你願意看到河裡流著我的血嗎?剛才發言的學者立刻改容說,「周教授,真對不起。我當時覺得,假如更多大陸人唱這首歌,兩岸既存的鴻溝都會化為烏有的。」
新冠疫情的省思
我再說另件事。二○二一年四月底,新冠疫情在歐美已稍控制住了,但巴西、中南美與印度都還在肆虐之中,這時台灣還是很安全的,一般活動都正常舉行。一天,我孫女以言跟她弟弟以立來我家,以言已小學六年級,六月要畢業了。那天以言特別高興,說她跟幾個同學已被選定好要在學校畢業典禮上唱歌,我問她唱什麼,原來就是這首〈明天會更好〉。
但過了兩星期,到五月中旬,卻傳出不好的消息,台灣原本和緩的疫情一下子轉劇了,學校被迫停課,所有活動都停頓下來,畢業典禮也確定要取消了。我們分居兩地,為免感染危機,平日多以電話連絡,一天我問以言,畢業典禮取消了會不會失望,那首歌準備了兩個月卻不能上台,不是很可惜嗎?想不到她竟淡淡的說還好啦,語氣倒像在安慰我。
這首歌的旋律,那幾天總縈繞在我腦際。我常想起,我們的「明天」,是不是會如歌詞裡說的「更好」呢?這該先確定更好的含意。好與壞是對應的名詞,沒有壞就沒有好,就跟光明與黑暗一樣,如果人一直處在光明之中,從未經歷過黑暗,就不知道光明的意義,便也不知道光明的「好」了。
有人說這次新冠流行跟目前極端氣候都是大自然對我們發出的警告,要我們不要貪婪,要更加謙虛,我覺得這說法很好。人類一向妄自尊大,以為任何事都可以由我們操控,想不到這次碰到小小的病毒,整個世界就慌了,弄到全球的人一時之間都不知所措。
只是警告而已,要是我們不好好反省改過,更大的災禍可能接踵而來。我們把地球視為己有,卻從未好好的對待過他,又把地上地下的資源開採殆盡,不要說不留給其他生物使用,甚至還要債留子孫,這就是自私與貪婪。現在的警告,不是來得恰是時候嗎?
以言小時候曾問我,她說老師說我們是炎黃子孫,炎黃是公公你嗎?我說不是,炎黃是更早的人,她問那炎黃有沒有公公呢?這話問倒我了。是的,炎黃之前還有炎黃的,人類最早的炎黃,應該是十幾億年前潮間帶的微生物吧。所有的生物,都源於一樣的祖先。這事實告訴我們,地球不單單是人類的,而是所有生物所共有的,生物間相互依存,也就要彼此尊重……
一時的壞,不見得必定終究壞,反之亦然。假以時日,再糟的疫情,也應會逐漸平復的,人要懂得不再汙染環境,海平面不會不斷上升了,氣候也可能回到正常。但到時大自然的警示與危機不會真的斷絕,處處都在考驗我們的智慧。好的科技可以改變生活,讓人怯病延年,然而這不是人生的究竟,人還需有更高的素養,包括品德與美學的歷練,要痌瘝在抱的把所得的善,普施到眾人眾物,這樣才能創造更好的未來。到此境界,人類的明天才可能「更好」。所以只要是人類,都還要更努力。
(摘自《記事與隨想》,聯合文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