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有句話說「神龍見首不見尾」,龍頭的形象很豐富,有駝的頭、鹿的角、牛的耳、鬼的眼……但脖子以下就是蛇的形狀,當神龍讓你看見尾巴時,你還以為見到的是一條蛇呢!所以當「龍蛇雜處」糾纏在一起,要分辨牠們還真不容易,也因此有人說蛇是沒有角的龍,或稱為「小龍」。
上古時的伏羲與女媧神像,早期被畫成人首蛇身,下半身是兩條糾纏的蛇軀,上半身卻是一男一女的樣貌,手持矩尺的男子就是伏羲,拿圓規的女子就是女媧。《淮南子》將伏羲、女媧稱為「二皇」,認為他們是創造人類、建立文明的聖人,因此奇特的人首蛇身也象徵著一種神聖性。而有時「蛇身」也被寫成「龍身」,因為除了頭部之外,龍的最主要特徵其實與蛇相類似。
春秋時代,龍與蛇也代表著君與臣的不同屬性,君是龍,臣是蛇。
晉國的公子重耳被迫離開晉國後,在其他國家流浪了十九年,最後終於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晉國,成為晉文公。然而晉文公即位後,分封了許多當年在身邊幫助他的大臣,唯獨遺忘了介之推。
這時,晉國宮殿中張貼了幾張大字報:「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這裡的龍指的是公子重耳,五蛇則是五位輔佐大臣。意思是,公子重耳成了晉國君主,其他四位大臣都有賞賜,唯獨一人沒有,不公平啊!
晉文公想彌補自己對忠臣的虧待,但介之推與母親不願出山,他竟聽大臣建言放火燒山,結果反害介之推與母親死在山裡。也因為這段不幸的錯誤,而有了後世的「寒食節」。
蛇不是龍,卻有幾分像龍,例如古書中的螣蛇,也有龍的一些本事。《荀子‧勸學篇》:「螣蛇無足而飛,鼯鼠五技而窮。」螣蛇雖然沒有腳,卻比擁有許多技能的鼯鼠更能騰雲駕霧。螣蛇也可以寫成騰蛇,〈雜言篇〉:「騰蛇遊於霧露,乘於風雨而行,非千里不止。」從這個角度來看,螣蛇也可能是一條擅長乘雲駕霧的神蛇。
龍是虛擬的靈獸,蛇則是真實存在的動物,我們卻往往喜歡虛擬多過真實。其實,只要多認識蛇類,了解牠們的特性,就不會感到害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