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思維
整理/黃思維
1
研究所念性別與媒體的張瑋軒,發現當今媒體報導有諸多性別標籤。為打破性別框架,2014年與好友創辦新社群媒體「女人迷」,以性別意識為核心談女性意識,向普羅大眾介紹性別啟蒙運動。她並於2018年受美國國務院邀請分享性別觀點,讓國際看見台灣在性別平等領域的重視。張瑋軒說:
「做你自己,不需要害怕跟別人格
格不入,因為人生是你自己
的。」
2
YouTube頻道「奇軒Tricking」訂閱人數去年3月破千萬,吳奇軒成為台灣第一個達此成就的創作者。推廣「Tricking」(結合踢、翻及轉的極限運動)運動聞名的他,從小體型瘦弱,因不想被看不起決定學習武術,輾轉接觸Tricking。他的影片對話少、無華麗特效,卻展現滿滿熱情,吸引大批海外觀眾搶看。吳奇軒說:
「多看、多做、不要害怕失敗
,這三個觀念是最重要的。」
3
邱懷萱原本是名運動防護員,因興趣參加職訓練課程學習接線、配電等電工技能,並考取證照,轉換跑道成為配電技師。她起初連配線圖都看不懂,還好職訓課程以基礎核心原理打底,搭配完整實作訓練,深入了解配線控制邏輯,經過近3個月訓練,順利取得室內配線丙級證照,並任職台南一家儀控工程公司。邱懷萱鼓勵想入行或轉職的女性朋友:
「只要有心,肯學就做得到。」
4
左文俊自幼罹患腦性麻痺,無法控制自己身體,直到8歲時才學會走路。高中時,他成為藝術特長生,開始學習素描,用不靈敏的雙手努力練習畫線。他希望透過繪畫幫助更多身障者,去年將自己作品拍賣全數捐出,為貧困地區身障兒童做康復手術。左文俊認為:
「人生就像一幅畫,好看與否,要
看陰暗處是否豐富。」
5
中國大陸身障男子郭少宇幼年因意外失去右手右腿,雖然生活不便但他沒有放棄,反而嘗試離開輪椅練習騎自行車。他曾憑藉自身力量環遊世界,到訪東南亞、埃及與非洲12個國家;2024年7月,他成功登頂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扎羅山,用行動激勵更多人勇敢面對挑戰、追求夢想。郭少宇說:
「喜歡就去做,困難總能克服。」
6
一場大火帶走摯愛的丈夫,讓資深藝人紀寶如體悟生命無常,近年她投入公益至各地演講,提醒大家珍惜當下,不要留下遺憾。2008年她成為台灣優質生命協會祕書長,長期深入偏鄉照顧獨居長者;透過真誠的互動,獨居長者也逐漸把她當作家人,彼此間的關懷也愈加真摯。紀寶如說:
「保有初心,珍惜每個當下。」
7
劉兆雯在一次非洲援助活動中,看見非國婦女生活的不便與艱辛──她們無法在生理期獲得適當物資與幫助,進而導致疾病蔓延和心理問題。她2015年創辦「愛女孩國際關懷協會」,透過物資捐助、教導婦女製作布衛生棉等方式,為她們的生命帶來正向影響力。劉兆雯說:
「努力產生的漣漪,必將圈起同行
、共好的波瀾。」
8
捷克知名小說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出生於二戰期間,其小說融和愛、流亡、政治與深層個人情感,並以輕靈的哲學思惟,引導故事人物探索生命種種可能,贏得讀者廣泛好評。這位文壇巨擘已於2023年辭世,法國媒體尊稱他為「文學的神聖怪獸」。昆德拉曾說:
「假如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
那麼我們至少應該改變我們的生
活,自由自在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