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瀟君
電視轉播中,群眾和警察圍觀,當事人吵得沸沸揚揚,是非難論,原來是一位七十二歲的女士,為了搶愛心座和年輕人發生衝突。
我剛結束兩場演講回家休息,姊姊下了重訓課,順便去接孫女回家,看到這新聞:我們相對一笑,不約而同地罵:「真是丟我們七十歲族群人的臉。」
可不是嗎,身旁的好友們,個個精神抖擻:牛妞染了個七彩頭,走在路上還被吹口哨;斯亞前年髖骨開刀後,努力復原,一星期三次重訓,兩次和中小學同學攀山漫步。不講年紀,誰敢說我們是古來稀族群?
想著這些,又想到這些日子的經歷,難免心中嘀咕:這會不會只是自我感覺良好,別人心中的我們,早已坐實「老嫗」形象了?
這次從洛杉磯回台灣,受邀回母校中山女中演講,和一群青春洋溢的孩子聊聊未來。當我問他們:「你五十歲時,希望和你的父母是什麼關係?」場面陷入一種奇妙的靜默——接著,一位天真的同學高聲說:「那時候我爸爸媽媽都七老八十,快一百歲了啊,大概都變成神主牌了,怎麼會有關係呢?」爆笑聲響徹整個教室,我愣了一下,隨即被年輕孩子的邏輯逗笑了。
我告訴學生,我今年七十,全場一陣驚呼,他們的驚訝並不是覺得我看起來比實際年紀年輕貌美,而是在他們心目中,七十歲應該已經是髮枯齒搖,坐在輪椅上的老太婆了。我這才注意到,低頭準備考試的孩子們,很少想到未來的生活,也少有機會環顧一下周遭的環境。我忍不住好奇,十七歲時的我,是不是也這樣呢?
在另一埸家長座談會中,我問與會的家長們:「當你七十歲時,希望和你的孩子是什麼樣的關係?」這次,目光炯炯的不是孩子,而是一些對家中青少年特別關心的父母。願意一起參加這種講座的夫妻,通常都是對家庭關係特別用心的人,於是,我特意請一位先生回答,那位先生先是一臉尷尬,和太太對望了一下,然後謹慎地回答:「我們確實討論過老後和孩子的關係,但也只討論到六十五歲,還真的沒想過七十歲的時候怎麼辦。」全場又是一片笑聲,大家笑著笑著,卻也開始陷入沉思,也許心中想著七十歲到底有多遠呢?
沉默中,我也跳回自己久遠以前的回憶:九○年代爸媽從台灣移居美國,活潑外向的媽媽,在台灣坐公車計程車到處跑,來美國被拘住了很不習慣,吵著要去學開車。當時我懇切地告訴媽媽:「你這麼大年紀了,萬一撞到人怎麼辦?你要去哪裡,我都可以開車送你去呀。」那時感覺好老好老的媽媽才剛過六十歲生日,媽媽一直活到九十七歲,過了三十七年沒有腳的日子,我常常懊惱,當時為什麼不懂得六十歲還很年輕,還有好長的日子可以開車到處翱翔呢?
想著這些,我發現今天問孩子和家長的這些問題,不僅是為了讓他們思考未來,也是在提醒我自己:未來並非一夜之間降臨,而是每天的選擇累積而成,有傷心,有遺憾,也有默默的成長。
未來的每一天,我仍然得用心去過,因為七十歲只是個開始,前面的路,正長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