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西施是春秋時代一位越國美女的名字,但她其實姓「施」,因為是西村的女子,所以稱為「西施」,真實的名字並沒留傳下來。
人們喜愛西施並同情她的遭遇。有傳聞說她名叫施夷光,具有「沉魚」之美;另有一說,認為「西施」與「毛嬙」都是古代美女之名,而春秋末年的「西施」指的應該是某個漂亮的女子,而不是施姓女子,只因她像西施一樣美麗,所以稱為西施。
《吳越春秋》記載:「吳國亡,西施被殺。」給了西施明確的記載,當有其人,范蠡的美人計也因她而大獲成功。然而,當溪邊浣紗的少女同意接受國家的徵召之後,就注定了身不由己的悲劇命運。
西施徘徊在三個男人的利益糾葛之間。范蠡是她的訓練師與生活導師,所有的禮儀、才藝,都由他規畫並命人訓練指導。但范蠡只是一心將這位絕色女子送入吳國宮中,讓她從清純的越女變成了嬌豔的吳娃。
入了吳宮,西施魅惑著吳王,讓夫差想念著她甚至離不開她,輕巧且叮噹作響的舞步緊扣著君王的心弦,偶有心疾蹙眉,更加惹人憐愛。與西施共處的日子,讓夫差暫時忘掉了繁忙的國事,對他來說,西施不只是越國進貢的一份禮物,更是他心愛的女人。
而對勾踐來說,西施則是他消滅吳國的一個機會,她讓夫差沉淪在美色中不知進取,宛如夏朝的妹喜、殷商的妲己與周朝的褒姒,成為亡人家國的尤物──但這麼大的責任都要由西施承擔嗎?難道全都是她的過錯?
勾踐不會承認他用了美人計,怪只怪夫差好色不好德,重女子而輕國家;但勾踐也不會放過西施,他可能逼范蠡殺害西施,或是命人將她裝進皮袋中沉江。總之在勾踐手下,西施的命運沒有最慘只有更慘。
這樣悲劇的命運令人不捨,史書沒寫進來,或許只是不想讓後人為之執管嘆息。民間則編織了一個美夢:聰明的范蠡做了妥適的安排,在太湖與西施泛舟而去,從此不知所終。只是,若干年後范蠡定居陶邑,被稱為「陶朱公」,他的妻子卻不是西施,也讓這場美夢終告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