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太陽特別珍貴,出門晒晒冬陽,可以提振體內陽氣,促進全身氣血循環,改善頭部及四肢末梢循環。圖/123RF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一年之終,寒冬之極;中醫師提醒,大寒是一年中陽氣弱的時節,也是一年中調養身體的關鍵時期,養生概念不離「固本培元、禦寒保暖」為核心,冬養腎氣,可以順利迎接下一個季節,為轉春後做好準備。
頤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大寒節氣時期,若沒有照護好氣血平衡,容易使疾病於春天時誘發,包括免疫系統疾病、過敏疾病以及皮膚疾病,常見如鼻過敏、支氣管過敏、慢性溼疹等。
自製養生茶飲
可溫腎疏肝
周宗翰強調,大寒節氣養生應注重「補陽氣、驅寒邪、宜養腎氣」,中醫調補,根據體質「順勢」為原則。現代人多虛多火,立冬後進補以「平補滋陰」為主,進入小寒、大寒時節後,氣血收斂更加強烈,「通與補」必須同時並行,才不會氣血瘀阻。
食補可加強溫性食材及藥材,常見溫性藥材有肉桂、桂枝、龍眼肉、生薑、薑黃等,溫性食材如核桃、黑芝麻等;配合當令食材如大白菜、白蘿蔔、黑木耳、百合、玉米、豆腐、南瓜、馬鈴薯等,可以兼顧「食物」營養素,及中藥材的「藥性」引經來調補身體。
大寒養腎,有三個通氣穴位,包括湧泉、照海、太衝,都在足部,因此「足浴」泡腳也有功效。
大寒養生,周宗翰中醫師推薦以下「溫腎疏肝」茶飲。材料:桂枝三克、川芎一克、柴胡一克、黃精四克、肉桂兩克、龍眼肉兩克、陳皮三克、甘草三克。作法:熱水燜約三十分鐘,溫服即可,藥材可反覆沖泡至淡而無味。藥方主要透過補氣溫腎,來調理身體進入大寒節氣。
適度做運動
改善末梢循環
溫腎需透過肉桂、桂枝,溫通腎氣及疏布達表功效,將收斂氣血適度轉化成身體可用能量。透過龍眼肉(桂圓)、黃精等健脾溫陽養血藥物,可以提供脾胃運化所需精微物質原料,轉化形成滋補腎氣材料及動能。柴胡、川芎,可以疏肝理氣來輔助氣行血行,透過簡單養生茶飲,可以達到溫腎通經之效。
周宗翰中醫師建議,進入大寒節氣後,室外溫度降低造成的氣血急遽收斂可能對心血管疾病及腦部血管衝擊最大,氣溫降低加上風邪侵襲的預防須注意頭部、手腳、腰腹部保暖,外出時佩戴帽子和圍巾。此外,中醫的「通補」原則,強調的是除了食補、藥補外,利用運動及陽光來加強「通」的效果,也很重要!
冬天的太陽特別珍貴,出門晒晒冬陽,可以提振體內陽氣,促進全身氣血循環,改善頭部及四肢末梢微循環。而適度運動如太極、瑜伽、快走等,也有助於提升陽氣。食用冬令進補食材,則應根據身體狀態適量食用,配合飲食習慣與運動、作息,調整體質,增強免疫力;如此大寒養生,即可有效避免春季好發的過敏及免疫系統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