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堂伽藍】寺院建築形制藝術

 |2025.01.12
1647觀看次
字級
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的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圖/資料照片
大雄寶殿是寺院中心主體建築,圖為佛光山大雄寶殿的三寶佛。圖/資料照片
廊院是迴廊組成的院落,四面有廊,主體建築圍在其中的形式最為常見,尤以唐代寺院為多。圖/資料照片
「十方普覺寺」的殿堂布局沿襲唐代伽藍七堂之法式,現在已經非常少見。 圖/資料照片
由唐僖宗賜名的千年古剎「保國寺」,以精湛絕倫的建築工藝,令人歎為觀止。 圖/資料照片
建築格局井然有序、莊嚴寧靜的佛寺,可奉佛安僧、弘揚正法,圖為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圖/資料照片

文/本報綜合報導

寺院是中華文化悠久歷史象徵,東漢時期已有佛寺,初沿襲印度傳統,以塔為寺院中心,四周建置堂閣。佛教傳入中土後逐漸深入民間,各地佛寺亦隨之興起。寺院雄偉巍峨的殿閣建築,以及妙相莊嚴的佛菩薩像是佛、法、僧「三寶」的形式體現,也是僧伽共住修行與弘法利生的道場。

大雄寶殿為寺院中心主體建築,依序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毘盧殿、藏經樓、方丈室等。禪宗有「伽藍七堂」之說,「七堂」是指:塔(安置舍利)、佛殿(供奉本尊佛)、講堂(講經之廳堂)、鐘樓(懸掛洪鐘之所在)、藏經樓(為藏經圖書館)、僧房(即僧眾寮舍)與齋堂。

山門

佛寺的大門,一般是三門並立,中間是大門,兩旁各有一小門,象徵佛教的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等「三解脫門」。「山門」兩旁通常立兩位金剛,為鬼神力士形像,功能是充當門衛,印度的金剛力士只有一位,名叫密跡金剛。

鐘鼓樓

進山門之後,有鐘、鼓二樓相對。左為鐘樓,右為鼓樓。一般早晨先敲鐘,以鼓相應;傍晚則先擊鼓,以鐘相應。漢式佛寺以大鐘聞名,如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描繪蘇州城外寒山寺的鐘聲:「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大雄寶殿

「大雄」是佛的德號,稱讚佛一切無畏。一般殿堂為三開間,大雄寶殿則為九五開間,象徵如同帝王的「九五之尊」。此外,寺中常供奉的菩薩以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大菩薩最為著名。大雄寶殿通常為重簷歇山式,高大敞亮、金碧輝煌、雄偉壯觀,寺院的主要佛事活動一般都在此舉行。

四堂

四堂指法堂、照堂、經堂與講堂。法堂是高僧大德講經說法處,也是寺院重大活動,如方丈升座、傳戒期間設戒壇的場所。法堂的中央設一座台,安放案桌與法座,台下設香案,兩側是聽法席。法座背後有一個大的屏風,通常有獅子吼圖,因為佛教常以佛說法比喻為獅子吼。

有些大型叢林有法堂及照堂,置於大雄寶殿之後。法堂為禪門演說佛法的地方,如《華嚴經》卷五云:「世尊凝睟處法堂,炳然照曜宮殿中。」說明佛陀在世時,為了給眾生演說佛法,建立法堂,專用以弘傳佛法。

照堂在法堂之後,兩堂實際上為一棟建築物的前後兩個部分,前者為法堂,後者為照堂。 《禪林象器箋》云:「照堂在僧堂之後,若住持事繁,不遑上堂,則立僧首座,令掛牌,代住持,入室普說,皆於是處,故堂內架法座矣。此屋連僧堂邃闇,故高其制,而取敞明,因名照堂。」意思是說,住持如果事忙,就由首座主持說法,因此不在法堂而在照堂進行。

講堂、經堂亦位於大雄寶殿之後。講堂也是講經的地方,中小型寺院沒有法堂,就以講堂代替法堂。如果有法堂,講堂就置於法堂兩側,或者安排在佛殿與法堂之間兩跨院內。經堂則是僧眾念經之處,與藏經樓不同。

另有齋堂,是大眾用齋的地方,佛教提倡眾生平等,僧侶不管地位高低都集體用餐,而不各自分散就食,所以寺院僧眾就食之處稱為「大齋堂」。

藏經樓

佛教寺院大都建有藏經閣,位置在佛寺最後一個院落,常為一座兩三層的閣樓,作為儲藏佛經之用。在藏經閣的兩側,通常設有配樓或配閣。

廊院

廊院是迴廊組成的院落,基本上有四種:「周廊式」,四面都有廊,主體建築物圍在其中,這種形式最為常見,尤以唐代寺院為多;「斷廊式」,東西南北四面都有房屋,四面房屋轉角處用廊銜接;「遊廊式」,與斷廊的建築方式相近,差別是斷廊的兩邊有牆隔間,外面看不見廊;第四種是兩殿之間用廊道銜接,又稱工字殿。

佛教寺院建築格局井然有序、和諧有致,盡顯古人的智慧,有了莊嚴寧靜、方正整齊的佛寺,即可奉佛安僧、弘揚正法、匡正人心、利益眾生。



佛教伽藍七堂

「伽藍」,譯自梵語saṃghārāma,指僧眾所居之園林,後人一般解作佛寺。北魏楊衒之撰寫《洛陽伽藍記》,將洛陽城佛寺的建築風格、地理位置、軼事傳說等,盡錄於書中,當時「伽藍」已是佛寺的別名。

「七」是佛教的吉祥數字,有完整圓滿之義。唐宋時期,佛寺須有「七堂」,即七種不同用途的建築物。佛教各宗派的七堂名稱、配置各異,但大抵是以下七種:佛塔、殿堂、講堂、鐘樓、藏經樓、僧房與齋堂,稱為「伽藍七堂」。

建築發展演變

由於佛教宗派供奉的佛與菩薩不相同,因此每個佛教寺院在前殿、正殿、後殿、配殿的配置上也不一樣。禪宗伽藍須具有佛殿、法堂、僧堂、庫房、山門、西淨與浴室等七堂,其中以僧堂、西淨、浴室為禁語之所,故稱三默堂。

最初中國佛寺建築與印度相同,沒有殿堂,建塔藏舍利,為表示敬重,塔位於寺的中央,作為寺的主體,四周圍設僧房。後來佛像供奉於殿堂,殿堂與塔並重,塔一般仍在殿堂之前。

唐宋時期,禪宗已不再風行建塔,漸漸發展以殿堂為主的布局,完整的寺院一般皆為伽藍七堂。

至明清時期,伽藍七堂演變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法堂、羅漢堂、觀音殿七堂。如浙江寧波的保國寺,其中軸線上依序排列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堂、藏經樓,兩側為僧房、客堂及鐘鼓樓等。現存最好的實例是北京西山的十方普覺寺,雖未完全保存伽藍七堂制,但可藉此略窺一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