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為擺脫行人地獄惡名,交通部大力倡導設置行人庇護島,但在駕駛習慣未改變下,導致事故頻傳。消基會批評,庇護島反而成為駕駛的新危險區域,建議增設反光條。對此,台灣安全駕駛監督聯盟等十三個人本交通團體昨發聲明反駁,強調消基會忽略許多關鍵根本因素,可能因謬誤使道路安全大幅倒退。
專家則指出,行人庇護島如缺乏明顯的辨識標示,車輛反而容易忽視而碰撞,建議滾動式檢討已做好的庇護島,並對道路上的交通行為有更多分析。
庇護島的功能是要分隔行人和車輛,因車輛轉彎幅度增加,防止駕駛視線有死角,大多設置在車流量大、路寬較大的路口處。不過,隨著各縣市政府近來廣設行人庇護島後,汽車自撞的事故頻傳。
十三個人本交通團體及網紅昨發表聲明指出,現場勘查台中市北區行人庇護島,行人庇護島基座已塗上醒目顏色、基座上標誌桿存有反光條及反光導標與遵行標誌,且庇護島位置不影響正常轉彎的條件下,仍有車輛切西瓜去撞庇護島。
人本交通團體指出,消基會忽視駕駛人的危險駕駛行為及眾多系統性問題,例如切西瓜(未達路口中心點轉彎)、轉彎未確實擺頭確認、車窗隔熱紙透光率、駕訓標準低落,以及沒有回訓制度等因素,反而舉十六件事故來推論行人庇護島為「駕駛的新危險區域」,可能因謬誤而造成道安大幅倒退。
台北市計程車駕駛員職業工會發言人李威爾認為,任何交通設計及措施都應該從行人及駕駛車內等兩種視角來檢視,行人庇護島確實可以降低行人與車輛碰撞,但無論怎麼設計都還是可能有死角,許多行人重大車禍都是在車輛左右轉時產生,建議利用號誌將人車分流才可完全解決。
消基會董事長鄧惟中指出,消基會並不是主張撤銷行人庇護島,而是要求改良行人庇護島的設計和對駕駛的宣導,也呼籲政府在行人庇護島的設計上應該要加強其標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