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熙群 陪伴失智父母 擁抱另類幸福 文/Patricia |2025.01.04 語音朗讀 146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走過10年照顧歷程,池熙群很慶幸自己曾用愛伴親終老。圖/池熙群提供媽媽每天在日照中心開心享受快樂時光。圖/池熙群提供父母晚年和愛狗的溫馨下午茶。圖/池熙群提供慶祝父母結婚51周年,全家人聚餐合照。圖/池熙群提供櫻花盛開時節,池熙群(左1)帶父母郊遊賞花。圖/池熙群提供爸媽失智後很愛逛賣場,池熙群(右1)經常陪伴左右。圖/池熙群提供 文/Patricia當父母剛步入老年不久即罹患失智症,而且是雙親先後失智,為人子女通常會選擇送由機構照顧,或召開家庭會議推派子或女負起照顧之責……電視新聞記者池熙群在職涯全盛時期,選擇提早退休照顧失智父母,十多年間雖苦猶樂,為「人間愛晚晴」留下最美好的畫面……資深媒體人池熙群,在取得舊金山州立大學廣電研究所碩士後,返台考進中國電視公司新聞部服務,工作表現優異,從社會新聞記者、召集人、負責專題製作到成為主編,一直都是主管眼中盡責優秀的員工。然而在45歲之前,命運之神卻給了他連續的意外考驗,先是父母相繼失智,生活秩序大亂且情況複雜,之後外公又跌倒長時間臥床,導致活動能力喪失,讓他毅然決定提早退休,成為全職家庭照顧者,負起照顧父母、外公的責任。失智無聲無息悄悄至其實早在池熙群45歲申請退休前,父母就已經出現症狀了。「父母親失智症發病時,分別是80歲以後、70多歲,因為家人都沒有發現早期病徵,錯失了黃金治療期。」也因為同時照顧兩個失智老人,池熙群才知道什麼叫做「1+1 大於2」。池熙群回憶,父親燒得一手好菜,但有一陣子餐桌菜餚都走味,味道不如從前,甚至鹽、糖都加錯了。而母親本身有憂鬱症,常把「我不想活了」掛在嘴邊,本以為這些都只是老人家健忘、愛抱怨,沒想到竟然是失智症的前兆。就診時,父親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母親則是血管型失智症。照顧過程常絕望茫然在照顧父母的10年間,池熙群即便早有心理準備,知道將面對一場不可能「勝利」的長期抗戰,但隨著父母失智情況由輕度漸進為中度、重度,照護的需求各異且經常孤立無援,池熙群曾經深陷酸楚痛苦中,混亂絕望、無奈茫然、欲哭無淚……甚至坦言「心底有一處從來不曾真正復原的爛瘡」。「失智者活在自己的想像世界中,既無法和他們講道理,他們一些不理性的行為,更經常讓人束手無策。」池熙群不知有多少次,半夜飛奔趕往父母家中平息動亂,原因即在於父母不信任人、擔心「受害」,堅持把照顧他們的外籍監護工趕出家門,而在更換了十多位監護工後,最後池熙群只得在附近租屋備用,讓看護被趕出門時有地方可去。慶幸曾用愛伴親終老4年前,父母相繼過世,池熙群長期混亂的生活,終於回歸平靜,然而仔細回想照顧父母10年間發生的點點滴滴,池熙群的感覺竟然是「很慶幸」──慶幸自己有機會陪伴父母走完人生的道路。「愛,就是珍惜陪伴的每一天。」池熙群坦言,自己並非是完美的照顧者,但只要在「伴親終老」的過程中,即便揪心無助也盡己之力陪伴,就無愧於心了。「這段旅程也幫助我提前預習老化,領悟如何做好道別準備,有勇氣面對死亡的恐懼,不至於無知面對無常的傷痛。」那10年間,池熙群經常在社群媒體上,分享陪伴父母的心情點滴和照顧經驗,沒想到竟意外成為一些朋友的「伴老顧問」。老化議題終將要面對事實上,2025年,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國家,意指有1/5的國人是「法定老人」。而根據台灣失智症盛行率研究,從65歲有3.4%的人失智,每多5歲罹患率明顯遞增,到90歲以上,則會有超過36%的長者出現失智現象。 一般老人會發生的問題,池熙群幾乎都遇過也處理過,因此當周遭年齡相仿的朋友,也逐漸面臨相同困境時,開始私訊池熙群交換心得和經驗,並建議他把陪伴父母的經驗和心得整理成書,讓其他從一開始的倉皇失措到步入長期煎熬抗戰的照顧者,能從別人的經驗中獲得一些啟發。在整理書稿的過程中,池熙群重新打開潛意識很想封存的那段歷程,書寫每個段落,都需要很大的勇氣,爬梳再次被翻攪的沉重記憶,往往在紅了眼眶、模糊視線後,不得不停筆平復心情,再在寫作過程中,勇敢凝視傷口,重新清理創痛,在字裡行間真正療癒自己。珍惜伴親的美好時刻當書稿完成時,池熙群深刻體會到,照顧父母是人生中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機會,不能重來。「孝敬父母千萬不要『以後再說』,因為父母不一定能等你。」而錯過陪伴父母、永遠無法彌補的那份遺憾,會在餘生永遠啃噬著自己。相對的,當父母已陷入無自主行為能力,病痛纏身無法治癒回復時,也要勇敢放手,不要讓父母陷入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痛苦。「不要自責自己做得不夠多、做得不夠好。因為,照顧父母是一場不會贏,卻也不能認輸、不能放棄的戰爭,一定要學習接受不完美。」池熙群強調,當子女選擇用愛、用心,盡心全力的付出及照顧父母,就已經是做得最好的了!長輩食衣住行 照顧心法池熙群在《陪伴失智雙親的18堂照顧心法》一書中,特別提醒目前正承擔起照顧父母終老的子女:不論再怎麼試圖做更好的安排,父母還是會日漸虛弱,終究還是會有離開的一天。為人子女能做的是,在過程裡減少父母的病痛和折磨,也讓自己在日後檢視自我時,可以問心無愧。這其中,照顧好失智長輩的「食衣住行」,能減少親人不適當的脫序行為。照顧心法摘要如下:★食:少量多種類食物,善用輔具進食。飲料應分次倒給老人喝,並利用進食輔具,將大塊或太有嚼勁的食物剪成小塊。★衣:隨氣溫加減衣服,不宜受寒。協助老人沐浴時,宜拿大浴巾遮住視線,目光轉開,保留老人隱私。善用精油幫助長輩神清氣爽。★住:提供老人安全的空間和環境。床的高度不要太低,以免起身吃力。床墊硬度不要太軟,以免起床支撐困難。裝置夜燈或感應燈在床的低處及走道照明,減少半夜上廁所摸黑跌撞風險。★行:慎防老人跌倒、安全出遊。準備出遊包,內裝餐具組、擦汗毛巾、乾溼紙巾、紙尿褲、綠油精、防蚊液、輕便外套、頸套、帽子、小剪刀、保溫水壺、醫療包等。減輕老人家遊玩的壓力及負擔,景點每走路半小時要有能坐下休息的地方。 前一篇文章 聽打員趙昌韋 曾是聽障人 下一篇文章 李三財 由東南亞跨文化連結南亞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巾幗不讓鬚眉——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2025.04.25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5吃蔬果補膳食纖維 助腸道代謝防發炎2025.04.2506【城市浮光】新山也有春天2025.04.2507蝙蝠倒掛睡覺有祕密2025.04.2508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9【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10【第十七屆 台積電 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篆隸楷組參獎2025.04.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李驥 從佛法中認錯再出發 李財星 因一畝田 變身知識網紅